當前世界正經歷著以全球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各類緩發不利影響不斷加劇。近日,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等二十二部門印發《浙江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對2035年前強化全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提供指導。
《行動方案》明確,浙江重點圍繞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工作部署,將適應氣候變化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進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到2025年,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氣候變化和極端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重大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能力進一步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系統適應能力有所提升,氣候適應型詩畫浙江建設全面推進。
到2030年,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完善,氣候變化防災減災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自然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配置,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適應能力顯著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全面打通,氣候適應型詩畫浙江建設初步成型。
展望2035年,氣候變化重大風險防范體系基本成熟,防災減災能力達到同期國際一流水平,各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體系建設基本完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氣候適應型詩畫浙江基本建成。
《行動方案》明確了以下重點任務↓
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行動方案》指出,浙江將建立省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庫,加強極端事件監測、預報和預警,加強氣候變化領域人才隊伍建設。
自然生態系統
水資源:優化完善防洪布局體系,提高流域防洪減災能力。構建水資源及洪澇干旱災害智能化監測體系。開展水生態健康評價和生態修復。實施重要水源區、重要生態廊道區、沿海生態防護帶水土保持項目。
陸地生態系統:構建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預警監控體系。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及重點違法領域的監管。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與建設。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1.5%,土著魚類逐步恢復,不斷提升水生生物多樣性。
海洋與海岸帶:以環杭州灣海塘200~300年一遇、浙東海塘100年一遇為標準,提升沿海抵御臺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能力。做好中街山列島、馬鞍列島等國家海洋特別保護區生態保護工作。加強重點海灣(灣區)、重要島群等生態保護修復和監管。開展“凈灘凈海”工程,加大垃圾圍海、垃圾漫灘等臨海親海問題整治力度。
經濟社會系統
農業與糧食安全:優化農業氣候資源利用格局,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區劃,逐個研究水稻、茶葉、水產品等產品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調整方案,構建品種互補、檔期合理、區域協調的供應格局。強化農業應變減災工作體系,增強農業生態系統氣候韌性;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健康與公共衛生:結合浙江省內不同地區氣候特征與社會經濟條件,在省、市層面制定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方案與技術指南?;跉夂蜃兓】碉L險評估結果,開展醫療衛生系統及重點脆弱人群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評估,制定能力提升計劃。將氣象因素融入目前已有氣候敏感疾病早期監測預警體系。
制定并實施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全面提升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下健康適應水平。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城市、鄉村、社區、重點場所(學校、醫院、養老機構等)行動試點工作。
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
早日突破交通、水利水電、能源與電網等單類基礎設施的風險預警技術,形成綜合基礎設施的“實時監測—信息傳遞—風險評估—動態調度—效果分析”的預警體系,城市與農村均具備精準預警的能力。
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有機集合,推動城鄉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逐步提升供電、排水、燃氣、通信等城市生命線系統建設運行標準,保障基礎設施在極端天氣氣候條件下平穩安全運行。
城市與人居環境
強化城市氣候風險評估,深化杭州、衢州2個城市體檢評估試點工作,以城市體檢促進城市有機更新。充分考慮氣候承載力,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針對城市建成區內低洼地段及人口密集區域、立交橋等道路集中匯水區域、城區重要基礎設施等重點易澇部位,開展專項整治。到2025年,全省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在9%以下,城市應急排澇能力達標率達95%,易澇風險區域智慧化覆蓋率達98%,現存易澇點消除率達100%,不再出現“城市看?!爆F象。
敏感二三產業
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下輸配電系統保護和應急調度,加快打造杭州、寧波等地局部堅強電網。合理開發避暑避寒、鄉村氧吧、梯田云海、星空月相、霧凇冰雪等氣溫敏感型天氣氣候景觀資源觀光、科普、度假新業態。
關鍵脆弱區域
大陸海岸帶:加強監測預警,提升海岸帶及沿岸地區防災御災能力,加強海平面上升等導致的海洋災害風險防范,加強沿海城市防災減災硬件建設,強化沿海重大工程除險加固措施。
海島漁場區:加大海島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提高漁業氣候韌性,在溫州、舟山、臺州等地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綜合農業主產功能區:強化農業應變減災工作體系,提升農田防災減災水平。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高農業節水力度,發展創新農業節水技術,開展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南部氣候脆弱城市:建立氣候變化影響監測體系,強化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監測。加強城市防災設施建設。優化布局建設城市通風廊道、生態間隔帶、楔形綠地、濱水廊道、立體綠化,引入自然風,緩解南部城市嚴重熱島效應。
自然人文旅游區:提高氣候監測預警水平,建立包括景區在內的區域性臺風、暴雨、高溫、低溫冰雪、干旱等多種氣象災害長時間序列災情數據庫。加強旅游業防災和應急保障機制,健全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情況下景區快速響應停運制度,全面提升救援隊伍救援能力。
《行動方案》還指出,浙江將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探索發展氣候風險保險等創新產品。加快適應氣候變化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加強示范引導。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