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二区_欧美韩国日本一区_青青草国产在线_久草视频新_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_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今天是20250420星期日 距離2060碳中和還有12673天
熱點關鍵詞:
2025 03/25

來源:綠研所

日韓跨境碳出口計劃引爭議,CCS 技術面臨多方質疑

字體:
分享到:
掃一掃
摘要:日本和韓國計劃將捕集的二氧化碳出口至馬來西亞和印尼封存,此設想引發諸多爭議,涉及氣候責任、技術瓶頸等。支持者與反對者觀點激烈交鋒,跨境碳轉移計劃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 。

1.0.png

日本和韓國正在醞釀一項引人注目的氣候行動計劃:將日本和韓國捕集二氧化碳出口到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并注入地下深處封存。


這意味著東亞的碳排放或將跨越重洋,在東南亞地下“安家”。


這一設想聽起來新穎,但也引發了令人好奇和爭議:日本、韓國為何打算碳運出去?馬來西亞和印尼為什么愿意接納這些?


有哪些力量在推動跨境碳出口,有哪些人在擔憂?關鍵的技術瓶頸和現實質疑有哪些?


更進一步,碳捕集與封存(CCS)究竟是低碳轉型的有用工具,還是讓化石能源續命的權宜計畫之?


01  日本、韓國為何將碳“出口”?


日本和韓國作為東亞主要經濟體,均已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中和目標。但在能源結構尚沒有根本轉型的情況下,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確保能源供應和工業發展,成為很多國家共同面臨的現實挑戰。


1.1.png

為此,政府層面將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視為關鍵路徑之一,特別是在短時期難以完全脫碳的產業中發揮“兜底作用”。日本明確指出,CCS是實現凈零目標“駕駛員”的工具,尤其在電力、工業等高排放部門,是當前這一體系的“零碳驅動器”。與此同時圍繞CCS的部署,日本已制定了國家級技術路線圖:


到2030年,實現每年600萬至1200萬噸的CO2封存能力;


到2050年,將CCS的年度封存能力提升至1.2億至2.4億噸,相當于其年度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0%–20%。


韓國也將CCS納入其“國家戰略低碳技術組合”,用于應對發電、鋼鐵、水泥等難以實現的電氣化產業排放。由于韓國國內供給長期封存的地質空間有限,近年來積極推進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周邊國家的邊境CCS合作,欲通過海外封存來彌補本國資源短板。


事實上,日本與韓國均選擇向海外“埋碳”,除了出于技術體系設計的需要,更直接的動因來自于兩方面的限制:


地質條件有限:本土不具備進行大規模、長期安全封存的地質結構。


公眾接受度低:在建設二氧化碳注入設施時經常遭遇社區反對,項目推進面臨巨大的社會阻力。


相比之下,東南亞國家尤其是馬來西亞與印尼,擁有廣泛分布的枯竭油氣田與深層鹽水層,構成了天然的“地質碳儲存庫”。相關研究估計,該地區具備超過百億噸級別的二氧化碳封存潛力,可滿足日韓等國未來幾十年的“碳存儲需求”。


1.2.png

除了技術原因,經濟因素也是日韓推進碳排放戰略的考量。CCS本身就伴隨著高昂的成本,從捕集、壓縮、運輸到投入,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投入。在推進CCS不僅技術挑戰大、社會成本高,還存在項目落地周期長、投資回升率低等問題。因此,通過與東南亞國家開展區域協作,可以更廣泛、高效地完成CCS工程目標。


以2023年日本政府支持的CCS行動為例,已經啟動的9個項目中,有4個計劃將捕集的二氧化碳出口至海外封存,包括馬來西亞、敘利亞、甚至中東國家的近海油氣儲庫。這一行動不僅推動日本CCS路線從國內轉向其他外部區域合作,也說明“碳出口”政策已被正式納入其國家氣候體系政策。


這一決策重新塑造了CCS的地理格局,也進一步引發了圍繞全球雙邊責任、公平性與氣候正義的深層次討論。




02  區域競爭:馬來西亞與印尼的“碳存儲”博弈


當前,東南亞接收國通過立法為CCS提供政策支撐。


2023年,馬來西亞政府通過法規,允許CCS運營商將最多30%的本國地下封存容量用于封存境外來源,這意味著“區域碳封存中心”的角色競爭日漸激烈。


在此背景下,馬來西亞與其他東南亞國家提出了避免競爭升級的措施:誰能率先建立商業化CCS基礎設施,誰就可能在未來碳捕存服務市場中發揮主導作用。


更進一步,這些國家都嘗試通過碳封存獲得三重收益:


1、引入國際低碳資金,緩解財政壓力;


2、帶動本地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產業服務(工程、運輸、監測);


3、提升其在區域氣候合作中的話語權。


簡言之,馬來西亞等國家希望不單單是“為他人埋碳”,而是在打造未來可能成為新型主權收入的產業服務體系。這些國家看重的不僅是每噸碳封存的服務費,更是一個即將崛起的區域性、跨境性“碳儲存經濟體”。


民間批評 VS 政府支持?


繼馬來西亞之后,印尼將CCS視為國家能源轉型的新增長點。印尼政府公開表示,希望“快速推動”本國CCS產業發展,并在官方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求會談建設為“亞洲碳儲存中心”。


目前,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已與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及多個跨國能源企業簽署了協議,計劃開發覆蓋捕集、運輸、注入全鏈的CCS項目。


同樣,對印尼而言,這不僅是一條路徑,更是一條戰略性產業投資——可吸引國外技術、資金流入,發展本土封存、運輸、檢測、監控等服務體系,培育“碳儲服務業”的新活動。


跨國聯盟:亞洲版“碳物流合作網”正在形成


這一跨境碳轉移鏈條,是由政府、國家石油公司、跨國能源聯盟和政策智庫構成的“碳合作聯盟”共同推進的。


其中,日本和韓國政府居于核心地位。日本經濟產業省牽頭推動的“亞洲零排放共同體”,目標是建立一個區域內可合作的CCS平臺,以幫助日本將未來至少10%的海外存在的碳排放封存。


東亞智庫如東亞經濟研究院(ERIA)積極牽線搭橋,與各國政府共同建立“亞洲CCUS網絡”,推動標準協調、技術轉移和重點項目落地。


跨國企業方面,日本JAPEX、美國埃克森美孚、韓國KNOC、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印尼國家石油公司結盟,推動上百億美元規模的跨國CCS投資計劃,并稱這些項目將“成為實現亞洲凈零排放的關鍵抓手”。


然而,正如許多國際環保組織所指出的——最支持CCS的,主要是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公司。目前全球大多數CCS都建在燃煤電廠、天然氣田或煉化裝置旁,從而延長化石項目消耗或提高油氣采收率(EOR/EGR)。一些觀察者初步解讀為:化石行業在借CCS技術避免排放路徑尋求“新合法性”。


2024年3月,馬來西亞與日本的自然之友(地球之友)等非政府組織發布聯合聲明,直言不諱地稱這種碳轉移方式為“碳殖民主義”。自然之友馬來西亞主席米娜克希·拉曼(Meenakshi Raman)表示:


“富國應承擔造成氣候破壞的責任。如今,日本等國家不僅不愿意這樣做,還試圖將二氧化碳排放本身轉移給他國,將建立碳垃圾場。這不是合作,而是剝削。”


她同時指出,馬來西亞政府本應將有限的地下封存資源優先用于國內工業,而不是“變相出租國土”來兜底他國碳債。


03  質疑與反駁:碳能埋,但正義與信仰埋不了


2024年9月,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的一場氣候抗議活動中,一位年輕抗議者高舉標語,上面寫著:“CCS,又是一個假解決方案嗎?”這句話尖銳的質疑背后,最重要的是公眾對跨境碳捕集與封存項目的深切不安。


越來越多的環保組織認為,所謂的“碳出口——封存合作”并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而是富國借助技術來利用祖先的化石燃料、轉移責任的“綠色正義”。在他們眼中,這并不啻于新形式的“碳殖民主義”。


1.3.png


支持者說:雙贏是現實,技術在進步


面對上述批評,支持CCS的政府和企業反復強調:這是一種“雙贏”的現實策略,而不是責任外包。


一方面,日本、韓國等國家為支付捕集與封存費用,能加速實現本土承諾,減少碳排“硬脫鉤”的經濟震蕩;


另一方面,印尼與馬來西亞等“接碳國”獲得可觀的資金、技術輸入與基礎設施投資,有助于自身低碳產業發展;


同時,大多數跨境項目的創業風險和控制成本,實際上都由項目主導者承擔。


正如馬來西亞和印尼政府所表達的,這不是“代人買單”,而是“借力發展”。


然而,站在當地民眾與基層社區的角度,問題卻遠非如此簡單。


民間風險憂慮:誰來為地下負責?


盡管跨國CCS已形成真正的“資源互補”,但承受地下風險的是被封存地區的人民與生態系統。


環保組織警告:在缺乏信息公開、環境評估和公眾參與的前提下,境外二氧化碳被永久注入地下,將可能帶來長期不可逆的環境問題,例如:


地下CO?泄漏;


地質結構穩定性受擾;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漁業和農業生態影響等。


一些批評聲音指出,CCS項目決策過度“上層推動”,而社區知情權與參與權嚴重缺位。多個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EIA)文件未公開征求意見,周邊社區甚至不知道自己頭頂將封存來自他國的“碳債”。


信息缺乏透明,公眾無法參與,引發了對“氣候正義”的擔憂以及焦慮。


技術難題: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成熟”


除了政治與責任問題,跨國CCS項目還面臨大量現實與技術障礙。


首先,技術本身尚未成熟到可以大規模復制的階段。盡管CCS早在上世紀末就被提出,但全球真正實現商業化的大型CCS項目仍然寥寥無幾。


一項2020年研究指出,全球超過80%的CCS項目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或中途夭折。 主要包括:


1、捕集效率偏低;


2、成本控制困難;


3、封存安全性難以長期保障。


特別是在邊境封存的新情況下,經驗更加有限。例如,日本將二氧化碳從本國運輸至東南亞,需建造專用的液化二氧化碳運輸船、冷藏艙、裝卸碼頭等復雜設備設施。


目前,該行業仍處于示范驗證階段。2023年,日本建造的液化二氧化碳運輸示范船“Excool”號在海上航行。該船全長72米,1450立方米的冷凍二氧化碳罐,用于驗證海上運輸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日本正計劃通過海運將捕集的二氧化碳運輸至馬來西亞等地封)——但規模遠不能滿足商業化需求。


而運輸過程中必須保持低溫高壓狀態,這不僅消耗能巨大,還需要滿足極高的安全標準。整個系統稍有泄漏或溫控故障,都可能引發事故。


此外,大量研究指出,CCS本身就是“致命的吃電”。為了運行捕集裝置,船只往往需要消耗多消耗20%~30%的化石燃料,導致“為了減少碳而排出更多碳”的尷尬局面。


這也是為何CCS被戲稱為“電力系統的黑洞”。


其次是安全與監管問題。將數以百計的二氧化碳壓到地下,需要確保這些氣體能夠永久留存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泄漏。


封存的長期穩定性存在不確定性:如果將來發生泄露,不只是前功盡棄,還可能對周邊生態和居民造成潛在的破壞。誰來對這些封存庫長期安全負責,同樣懸而未決的問題——是由排放國、日本承擔,還是接受國、馬來西亞 印尼政府?


04  “轉型工具”與“延命借口”之爭


關于CCS,爭議的核心在于它究竟是一種“必要過渡”,還是“變相續命”?當前爭議頗多~


支持者觀點:


對于鋼鐵、水泥、化工等難減排行業,CCS是唯一成熟可行的深度脫碳路徑;


國際能源署(IEA)等機構也在全球凈零路線圖中保留一定比例的CCS,特別是BECCS和DAC等“負排放”手段;


在能源結構尚未完全轉型的國家,CCS可為化石發電提供一個逐步退出的“緩沖期”。


反對者觀點:


CCS至今仍未實現廣泛商業化,成功率低,技術不確定性高;


它往往被化石能源企業當作延續自身商業模式的借口,而非真正的減排承諾;


巨額投入可能擠占本應投向太陽能、風能、儲能等清潔能源系統的資源;


更重要的是,CCS無法解決化石燃料帶來的生態破壞、大氣污染、水資源浪費等系統性問題。


環保團體甚至將其稱為“綠色偽裝的擋箭牌”。他們指出,


“每投入1美元到CCS,都是對氣候行動窗口期的浪費。”


05  最后的判斷,仍留給時間與行動


從日本、韓國將碳排“出口”到馬來西亞、印尼的計劃來看,CCS已不僅是一項工程技術,而是一場跨國博弈:涉及氣候責任、發展權、公平性、地緣關系乃至生態主權。


這些跨境項目,可能在未來構建起區域性合作減排的新樣板;也可能因為風險、成本、社會反彈而淪為氣候治理的又一個失敗試驗。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碳可以埋,但責任不能藏。技術可以試,但正義不能妥協。


CCS可以存在于溫室氣體解決方案工具箱中,但不應成為掩蓋氣候不公的遮羞布。


真正值得投入的,不是把碳挖個洞埋掉,而是從源頭上讓它少產生。


相關文章:

商務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 日韩男人天堂 | 成人亚洲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 | 每日在线更新av | 亚洲综合成人网 | 欧美一级三级 |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 | 91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 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 | 欧美色成人| 黄色网址av| 日韩在线欧美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污网站 | 欧美精品1区2区3区 免费黄篇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超碰美女在线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 午夜ww| 亚洲欧美国产毛片在线 | 色av一区 |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 黄色片在线观看网址 |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久草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一级视频 | 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 国产激情精品 |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 | av天天澡天天爽天天av | 亚洲精品视频一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精品日日夜夜 | 国产剧情一区 |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 久久精品国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