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是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促進碳減排的重要工具,是實現“3060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成為全球碳排放覆蓋規模最大的碳交易體系。電力行業率先納入履約周期。
經過近三年運行,全國碳市場對促進電力行業低成本減排,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揮出積極作用。
當前,大型電力集團尤其是其下屬上市電力企業是碳交易市場的主力軍。
“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通過碳配額履約交易,有的企業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企業卻需要額外花錢。
A股電力行業有98家上市企業(申萬行業分類),碳排放交易情況如何?
從年報統計看,目前僅有31家電力上市企業披露了碳排放交易情況。
表:A股電力上市企業2023年碳排放交易收支情況(萬元)
數據來源:企業年報,碳路小鉆鋒。截至目前,98家企業中僅有1家未披露2023年年報,部分企業雖歸屬電力行業,但未被納入重點控排履約范圍,不做深入討論。
對于電力企業來說,當前碳排放配額交易所得屬于偶發性收入。
電力企業的碳交易收入與支出在年報中多被計入損益類科目中的“營業外收入”與“營業外支出”,單獨列出一項“碳排放配額交易/碳排放權轉讓”。
這項收入和支出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總額和凈利潤。
整體看,31家上市企業碳排放權交易狀況良好。
2023年,31家企業碳排放交易收入19.24億元,較2022年增加9.48億元;碳排放權交易支出9.94億元,較2022年多支出10.26億元;凈收益9.29億元,較2022年增加4.7億元。
第二個履約周期為2年,控排企業需要在2023年底完成2021、2022年碳配額清繳。
從市場成交看,“履約驅動”下,很多企業集中在2023年下半年履約,此時碳市場量價均大幅上漲,因此這也是2023年碳交易收支要高于2022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全國碳市場碳配額成交量(萬噸)
數據來源:wind、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截至2024年6月25日
然而,從各企業表現看,碳交易收支分化較為明顯。一定程度也反映出企業減排力度與效果、碳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差異。
1、2023年6家企業碳交易收入超1億元,最高達5.43億元
2023年,20家企業碳配額轉讓收入超過1000萬元。
其中有6家企業碳交易收入超過1億元,多為“五大六小”發電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分別是國電電力、華能國際、京能電力、國投電力、華電能源、豫能控股。
如果疊加2022年的交易收入,共有7家,建投能源也赫然在列。
最典型的是國電電力,雖不是電力行業的“盈利王者”,但卻是碳排放大戶與碳交易大戶。
2023年碳排放總量3.56億噸CO2e,比2022年減排2276萬噸CO2e。(點擊可查看A股企業碳排放)
國電電力主要通過加大布局清潔能源、深度挖掘CCUS技術潛力、參與綠證與綠電市場化交易等多措并舉,推動高效減排。
2022-2023年,國電電力碳交易收入高達7.9億元,領先眾多電力企業。其中,2023年碳交易收入排在首位,為5.43億元,比2022年度增加2.97億元。
2、雖配額發放寬松,但仍有一批企業需要承擔“額外的履約成本”
在第一、二履約周期內,全國碳市場配額發放相對“寬松”,不少企業手中都有富余的配額,但也有一些企業需要額外購買配額、填補空缺。
從碳排放履約支出看,有13家企業2023年度碳配額履約并未產生任何支出,有10家企業碳配額履約支出超過1000萬元。
其中粵電力A和國電電力最高,分別為2.98億元、2.24億元,是為數不多的履約成本超過1億元的企業。
同時,從凈收益的角度看,21家企業碳排放配額凈收益為正,合計凈收益14.33億元。其中有5家企業凈收益超過1億元,國電電力最高,為3.19億元;其次為華能國際2.48億元。
然而,部分企業配額短缺,履約壓力較大。
有10家企業碳配額凈收益為負,其中粵電力A碳排放配額履約凈收益為-2.5億元,企業在配額清繳時需要額外負擔一筆不小的費用。
3、全國碳市場迅速發展,碳價持續走高,履約成本將增加
前2個履約期相對“寬松”,碳配額整體有盈余,碳價持續走高,一度破百。不少電力企業“手握余糧”,擇機交易取得“額外收益”。
圖:全國碳市場碳配額成交價(元/噸)
數據來源:wind、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截至2024年6月24日
目前,全國碳市場已經進入第三個履約期。2024年以來,圍繞碳市場建設和碳核算管理的政策機制不斷完善,全國碳市場升級擴容步伐提速。
然而,當前我國仍面臨較大的減排壓力。隨著政策體系不斷優化,全國碳市場配額發放或將“大幅收緊”,碳排放履約成本也會增加。
無論是已經被納入履約期的發電企業,還是即將逐步被納入的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行業,未來履約及減排都將面臨重大風險。
企業需要積極落實一系列舉措,推動節能降碳,加強碳資產精細化管理,持續優化碳資產結構,實現碳資產的增值和收益。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