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能源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最大動力煤出口國印度尼西亞因采用過時且不準確的測量方法,嚴重少報了煤礦開采活動的甲烷排放量。
甲烷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
印尼在上一回兩年一次提呈給聯合國的報告中通報,其露天煤礦開采活動每年排放甲烷12萬8000公噸。不過,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氣候與能源智庫Ember于3月11日發布的報告估計,印尼煤礦開采活動今年的甲烷排放量可能超過100萬噸,即比印尼官方數據高出八倍之多。
Ember指出,印尼不僅采用過時的測量法來估測甲烷排放量,而且沒把地下采煤的甲烷排放量計算在內。地下采煤釋放的甲烷比露天采煤高出許多。
印尼煤礦開采協會執行干事亨德拉則指出,印尼缺乏統一的測量法,尤其是一些礦企未通報甲烷的逸散性排放量,而這占了總排放量相當大的比重。逸散排放物是指從工業活動或設施中意外釋放出對環境有害的氣體。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