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無理發起“反補貼調查”,威脅揮舞“關稅大棒”之際,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康林松(Ola K?llenius),近日受訪時呼吁歐盟下調對華電動車關稅。
據英國《金融時報》當地時間12日報道,康林松認為,與中國車企競爭將有助于歐洲汽車業生產出更好的汽車,歐洲若選擇保護主義是“走錯了路”。他主張開放的市場經濟,讓競爭結果說明一切。
當地時間22月22日,德國斯圖加特,康林松出席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年度業績會議 圖自視覺中國
去年10月開始,歐盟“磨刀霍霍”,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以確定是否征收“懲罰性”關稅。就在前不久(3月5日),歐盟委員會又臨時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BEVs)進行海關登記,為可能征收的“追溯性關稅”做準備。
據《金融時報》12日報道,這位德國汽車巨頭掌門人對此持反對意見,他在采訪中自稱是“逆向思維者”,認為此時應“反其道而行”,呼吁布魯塞爾方面應降低現有的中國電動汽車關稅。
“我們并沒有要求進行這項(反補貼調查)。”康林松說,“我們公司沒有要求保護,我相信最好的中國公司也沒有要求保護。他們希望像其他人一樣參與世界競爭。”
報道稱,康林松認為,中國車企進軍歐洲是競爭的自然發展,歐洲企業應該拿出更好的產品和技術,以及更靈活的機制來應對這一挑戰。他表示,從長遠來看,來自中國的競爭將有助于歐洲汽車制造商生產出更好的汽車。
“這就是市場經濟。讓競爭發揮作用。”他期待在更加開放的市場擁抱新機遇,“正是開放市場帶來了財富增長,尤其是在中國這個經濟奇跡中,它讓數億人擺脫了貧困。”
康林松指出,在與中國車企的競爭中,歐盟大行“保護主義”行徑是在“走向錯誤的方向”。他說,“如果歐洲認為保護主義是給我們帶來長期成功的東西,我相信歷史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
他還補充道,中歐之間需要建立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雙方都應“注意營造經濟雙贏局面”,“我們生活在一個務實的世界里,并意識到人們對一般市場經濟規則有一些期望……但如果我們在日益嚴重的保護主義中尋求財富,那就是步入歧途了。”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汽車行業的崛起,在歐洲等市場刮起一股旋風。在歐盟內部,法國政府不斷攛掇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揮動“貿易大棒”,而以傳統汽車強國德國為首的許多國家,則極力反對任何這樣的懲罰性舉措,認為任何貿易戰都會帶來巨大損失。
《金融時報》認為,正因為斯特蘭蒂斯和雷諾等法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的業務規模并不大,而德國汽車制造商向中國出口了許多高利潤車輛,他們的銷售和利潤很大一部分依賴于中國,所以德國車企對于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的反應更為激烈。
對此,康林松已多次公開表達反對歐盟加征關稅,以及對西方集團保護主義的擔憂。
上個月,在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年度業績會議上,康林松直接發出警告,稱歐盟加大任何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舉措力度,都將對歐洲這樣的經濟區域造成破壞性影響。
今年年初,康林松還指出,在供應鏈整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全球化之際,汽車行業面臨著保護主義抬頭的威脅。
他認為,半導體短缺和美國限制部分芯片對華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汽車行業將部分采購區域化,但這種做法存在局限性。
“相信我們可以回到一個一切都只靠自己、只為自己的世界……但這不是成熟行業的運作方式。”他指出,任何一款梅賽德斯-奔馳汽車的制造都“幾乎涉及五大洲”。
針對美歐近日傳出對華電動車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月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應詢表示,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汽車產業鏈的一個顯著特點。中國汽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高質量、高性價比產品。有關國家以“去風險”為名,構筑“小院高墻”,不追求“跑得更快”,卻試圖“絆倒別人”,看似贏了,實則輸掉了自己的長遠發展,也拖累了世界的進步和繁榮。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