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鋰電產業鏈競爭新高地顯現。
據數據顯示,磷酸鐵鋰電池正以80%的裝車量占比,改寫著動力電池市場格局。隨著新能源汽車對續航歷程和充電效率需求的持續增長,能量密度優化已成為行業焦點所在。也因此,業內普遍視高壓密磷酸鐵鋰技術為新的競爭點。
高壓密磷酸鐵鋰技術,何以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這一趨勢值得行業深思。
01高壓密的“超能力”
實際上高壓密磷酸鐵鋰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顧名思義,它代表了磷酸鐵鋰的終極進化形態。
其通過顆粒級配與二次燒結工藝,使得正極材料壓實密度從2.4g/cm3一路飆升至2.6g/cm3以上,實現了在相同體積下塞入更多活性物質,從而在不改變電池化學體系的前提下,顯著提升了能量密度。
當然,這一技術的出世還是離不開磷酸鐵鋰的逆襲史。2009年,在國家補貼政策推動下,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電池同步崛起。然而,2016年,2016年補貼政策的轉向,高能量密度成為新寵,磷酸鐵鋰電池一時陷入困境,被迫退守商用車市場。
不過,三元電池的好景也并沒有延續多久。隨著補貼政策的逐漸退坡,磷酸鐵鋰電池開始絕地反擊。面對能量密度和低溫續航的短板,技術突破成為關鍵。2020年,刀片電池、CTP封裝技術等創新涌現,這些封裝技術的優化,有效彌補了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不足,推動了其市場占有率的穩步提升。
于是到2023年,寧德時代神行超充電池更是橫空出世,首次實現磷酸鐵鋰電池4C超充,直接將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峰。隨后推出的神行PLUS,通過納米級精準排布讓正極材料密度達到了高壓實密度標準,一舉攻克了續航、快充、安全三大行業痛點。
至此,高壓密磷酸鐵鋰市場逐步走向成熟,甚至開始撼動三元電池的高端市場。
02現狀:供不應求
當前,高壓密磷酸鐵鋰技術路線正處于爆發的風口浪尖,市場熱情高漲。
這波狂熱源自一個數字,有機構預測,2025年高壓密磷酸鐵鋰需求可達80萬噸。這一數字,置于行業背景中審視來看,分量不言而喻。據統計,2024年,磷酸鐵鋰行業的總產能約為410萬噸,預計2025年將攀升至448萬噸,而高壓密磷酸鐵鋰的需求,幾乎占據了年度產能的五分之一,其市場潛力之大,可見一斑。
這一需求井噴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市場的雙輪驅動。新能源汽車領域,磷酸鐵鋰電池去年累計裝車量占總裝車量的74.6%,牢牢占據主導地位;而在儲能領域,2024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為356GWh,同比大增了61.5%。再疊加市場對快充電池和大容量電芯的迫切追求,使得高壓密磷酸鐵鋰技術成為重要趨勢。
與需求側的火熱相對的是,供給側的狀況略顯“局促”。據行業人士透露,高壓密磷酸鐵鋰產品的生產,需在傳統工藝基礎上新增二次燒結,這對前驅體磷酸鐵的制備、材料大小顆粒的配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門檻相對較高。因此,即便在頭部企業中,也僅有少數能夠掌握這一關鍵技術。
除此之外,雖然高壓密產品的加工費用相較于普通產品上漲了2000元/噸,但這并不足以覆蓋背后增加的種種成本費用,這也在無形之中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
技術壁壘與成本壓力的雙重夾擊,使得中小企業在跨越“量產鴻溝”時步履維艱。這種情形下,市場普遍預測,2025年高壓密磷酸鐵鋰產品的供需整體偏緊,相關廠家有望享受技術溢價。
03競爭格局初現
然而,看似未來風光無限的賽道,實則也是暗藏危機。例如,高壓密磷酸鐵鋰雖較普通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有所提升,但與三元材料等相比,其提升空間相對有限,限制了在高能量密度需求場景的應用。
此外,作為正極材料,高壓密磷酸鐵鋰需與電池系統中的其他組件完美適配,壓實密度的提升可能影響極片孔隙率和電解液浸潤性,進而影響電池整體性能。種種亟待攻克的技術難題正擺在行業面前。
不過,盡管如此,從當下勢頭來看,行業龍頭們顯然已經蓄勢待發,準備開啟一場激烈的軍備競賽。
電池企業陣營中,寧德時代將神行電池系列視為2025年的市場推廣重心,目標占據其磷酸鐵鋰電池出貨量的半壁江山。比亞迪2025年有望推出二代刀片電池,也將進一步推高高壓密磷酸鐵鋰的市場需求。
材料企業陣營更是不甘落后。富臨精工已成為寧德時代高壓實磷酸鐵鋰的核心供應商,產品壓實密度突破2.6g/cm3;湖南裕能通過優化前驅體顆粒形態與級配,提升產品壓實密度;德方納米動力型高壓密新品批量出貨,超高壓密新品驗證正如火如荼;龍蟠科技發布四代高壓實磷酸鐵鋰S501,壓實密度高達2.65g/cm3,并計劃提升高壓密產品比重;萬潤新能第四代高壓實磷酸鐵鋰產品預計2025年初上市,驗證進展順利,即將加速放量。
這倒是行業中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磷酸鐵鋰從被市場邊緣化到逆襲,再到持續突破,說明沒有永恒不變的技術優勢,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立足。由此看未來,這場高壓密磷酸鐵鋰的競逐,正是一場重要的技術較量,其最終結果,會深刻影響新能源產業的未來走向。
阿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