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電池和能源研究公司SNE Research發布了2024年全球儲能市場、動力電池出貨量數據榜單,寧德時代以41%的市占率再創歷史新高,穩居榜首,較2023年市占率提升5%。在市場更為關注的儲能方面,寧德時代以110GWh、超過第二名近3倍的出貨量,連續四年問鼎全球儲能市場冠軍。
但在“寧王”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雙第一的光環下,仍然籠罩著些許陰霾。
動力電池份額正被更多“新玩家”分割
此前在1月21日,寧德時代發布了其2024年度的業績預告:預計2024年全年完成營收3560億元—3660億元,比2023年的4009億元,同比下降8.71%-11.2%;歸母凈利潤490億元至530億元,同比增長11.06%-20.12%;扣非凈利潤440億元至470億元,同比增長9.75%-17.23%。
從業績預告數據來看,盡管寧德時代2024年全年營收預計同比下降8.71%至11.2%,但其凈利潤預計仍將同比增長11.06%至20.12%,顯示出了寧德時代強大的盈利能力和業務適應性。
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市場份額方面,與2023年相比僅增長了1.1個百分點。原因在于,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集中度有所下降,CR3從65.7%降至62.4%,CR5從89.4%降至80.3%,CR10從95.6%降至92.5%,這表明動力電池市場份額正在被更多的“新玩家”分割。
而在國內,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自研電池削弱了寧德時代的議價能力,其國內市場占有率也較峰值下滑。以比亞迪為例,2024年其新能源汽車銷量達427.21萬輛,同比增長41.26%。其動力電池裝機量同比增長37.5%,對寧德時代形成了顯著的競爭壓力。
無論是何種原因,寧德時代需要正視如今動力電池市場的飽和度漸增,這也讓儲能成為其更為重視的第二增長點。
“寧王”在儲能領域的危與機
在動力電池領域,稍微高端一些的電動汽車主要采用寧德時代電池,而中低端汽車,會采用寧德以外的動力電池,來自終端用戶的認可決定了寧德時代品牌價值的溢出,其中有典型的TO C屬性。但在儲能電池領域,這種情況并不明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下游儲能系統集成商開始選擇寧德時代以外的電芯供應商。
2022年,陽光電源與寧德時代達成戰略合作,其90%的電芯都來源于寧德時代。到了2024年,陽光電源與中創新航達成戰略合作,并在儲能項目中大量部署中創新航供應的電芯產品達到1500套。在其后的英國儲能大項目中也大量使用中創新航的產品,同時陽光電源的電芯合作商還包括了億緯鋰能、鵬輝能源等。
2022年,海博思創最大供應商寧德時代,占其采購量的80%以上,結果在2024年上半年下降為20%。此外,海博思創與億緯鋰能近日剛剛簽署50GWH大單,進一步確立了寧德時代不是其優先考慮的供應商。
陽光電源和海博思創,分別是全球和中國儲能系統集成出貨量的龍頭企業,他們紛紛“拋棄”寧德時代選擇扶持其他電芯供應商并非偶然,這足以說明寧德時代的儲能電芯業務正在遭遇的巨大挑戰,特別是2024年寧德時代宣布進入儲能系統集成領域后,這一趨勢已經愈演愈烈。
2024年,寧德時代推出“天恒儲能系統”,該系統針對沙漠高溫環境優化熱管理,適配中東極端氣候,成為其競標沙特23.3GWh三期項目的“殺手锏”。
2025年1月,寧德時代以19GWh儲能系統拿下阿聯酋RTC項目,刷新全球光儲聯合項目規模紀錄。該項目總投資超60億美元,建成后將成為全球首個全天候大型發電項目,能實現每天24小時不間斷清潔發電1GW。這一訂單背后是寧德時代對中東市場的精準判斷:當地電網薄弱、光儲需求剛性,且項目利潤高達0.9-1元/Wh,遠超國內0.6元/Wh水平。
寧德時代在中東市場的成功擴張,讓陽光電源等巨頭感受到了巨大沖擊,來自于系統集成商的全力反擊,也將會在2025年持續展開。
到海外去——寧德時代加速全球化布局
相比國內市場的瘋狂內卷、產能過剩,海外市場是一片流著奶與蜜之地。當國內儲能電芯報價跌破0.3元/Wh時,海外市場仍保持0.6–0.8/Wh的溢價空間,為國內市場的2倍以上。曾毓群發出的2024年寧德時代總裁辦1號文件“到海外去”就是最好的說明。
2024年,全球儲能市場正加速向海外傾斜,不僅北美、歐洲、澳洲等成熟市場持續擴容,新興市場如中東等地也在崛起。
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4年1-12月,中國儲能企業在海外市場拿下了超過146個訂單,總規模超過165.47GWh,其中儲能電池訂單規模最大,達81.11GWh,其次是儲能系統(含直流側系統)訂單數量最多,超過97單,規模達72.98GWh,PCS出海訂單10.87GW。
2024年1-12月,中國儲能企業斬獲美國儲能訂單最多,規模最大,達24個,總規模超65.78GWh,占比39.75%。沙特阿拉伯7個訂單,共34.86GWh,占比21.07%。澳大利亞16個訂單,共12.91GWh,占比7.8%。此外,還分別斬獲日本6.1GWh、西班牙4.1GWh、智利3.976GWh、英國3.226GWh、法國1.223GWh、土耳其1.015GWh訂單。
業內人士分析稱,海外市場不僅代表更大的利潤空間和增長潛力,也是儲能電芯企業擺脫“價格競爭”,進入“價值競爭”的主戰場。更有海外機構樂觀預計,2025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392GWh,同比增長25%。未來三至五年,海外市場將迎來儲能并網高峰。
在全球市場需求推動下,寧德時代不斷加碼海外布局,以滿足海外客戶“就近配套” 需求。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已在德國、匈牙利、美國、印尼、泰國、西班牙、摩洛哥等地共投建9個海外電池生產項目。截至目前,寧德時代的全球化戰略已進入“產能本地化”階段,其歐洲6大基地總投資超2400億元,美國密歇根州工廠規劃產能40GWh,中東合資工廠亦在談判中。其目標是通過本土化生產規避貿易壁壘,同時降低物流與關稅成本。
隨著寧德時代海外融資和產能建設的依次推進,預計寧德時代海外占比仍將有所提升。然而中國其他鋰電企業在海外增速更快,如中航新創增速達到6倍,比亞迪增速超100%等,這將對寧德時代未來的市場份額形成較大沖擊。
港股IPO是資本杠桿與地緣政治的對賭
寧德時代諸多海外項目的推進落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例如,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廠計劃投資73.4億美元,但截至2024年底僅投入7億歐元,資金缺口顯著。此外,印尼、北美等地的產業鏈布局進一步加劇了資金壓力。而且海外建廠需大量歐元、美元等外匯儲備,但截至2024年年底,寧德時代手中持有的美元、歐元外匯難以覆蓋動輒數十億歐元的長期投資需求。
因此,寧德時代于2月11日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申請。業內人士認為,寧德時代的港股IPO看似是資本補血,實際是重構價值坐標的戰略轉身。當招股書里出現“建立境外法律實體隔離風險”的表述,寧德時代其實就是用資本杠桿與地緣政治進行對賭,試圖通過資本紐帶綁定國際利益相關方,以對沖地緣政治風險并爭奪全球產業鏈主導權。
其核心邏輯在于:
資本國際化,通過引入國際投資者,增強海外市場的信任與合規性;
技術輸出,以技術授權模式替代單純產品出口,規避貿易壁壘;
產能本地化,在歐美建設工廠,既滿足政策要求,又貼近客戶需求。
但是,不同于寧德時代在國內市場的一家獨大,在海外市場扎根更久的LG化學、三星SDI等廠商明顯更具備地緣優勢,這種地緣政治風險也影響了市場情緒。例如,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本土電池供應鏈的扶持以及對寧德時代等幾家中國鋰電龍頭的點名打壓,給寧德時代的國際市場拓展帶來了巨大陰影。
可以說,從福建寧德到匈牙利德布勒森,寧德時代的每座海外工廠都是價值百億的“地緣政治抵押物”——匈牙利工廠距離俄烏邊境僅900公里,墨西哥基地承受著IRA法案的審查壓力,這些選址決策本質上是用真金白銀購買市場準入券。
而曾毓群選擇以資本杠桿與地緣政治對賭,目的是在全球新能源產業重構期搶占先機。通過港股上市,寧德時代既解決了海外擴張的資金瓶頸,又以多元化資本結構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但是,這一戰略的成功取決于其技術護城河的深度、國際政策的演變以及全球市場需求的持續性,而在這三者當中,歐美地區的政策演變風險已經顯著上升。
高估值透支了寧德時代的未來增長預期
當寧德時代第三次更新港股招股書,高達200億美元的估值對標讓市場猛然一驚。此外,2024年的市場波動和估值分歧也顯著影響了寧德時代的股價和市場信心。
具體來看,2024年寧德時代市值從6400億元回升至1.1萬億元,但滾動市盈率卻從180倍回落至23倍。這種市值上升與市盈率下降的背離,反映出市場對其未來增長潛力的擔憂。
分析來看,背后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賽道的估值邏輯的轉變。
隨著鋰電行業從高速增長期進入成熟期,市場對企業的估值也從“高增長預期”轉向“盈利能力與現金流穩定性”。有機構分析師認為,寧德時代的高估值已經透支了未來增長預期,導致估值調整。當A股投資者還在為“寧王”的萬億市值買單時,國際投行已悄悄調整估值模型:將其地緣政治風險系數從15%上調至28%。
這種估值分歧也在寧德時代的港股招股書里體現得淋漓盡致——募資用途中“海外供應鏈建設”占比從35%猛增至52%,但對應的風險提示章節也從8頁擴容到23頁。高盛分析師甚至在內部備忘錄里這樣寫道:“我們不是在投資一家科技公司,而是在押注地緣博弈的平衡術。”
雖然曾毓群辦公室墻上那副著名的“賭性堅強”早已撤下并改成了“溥博淵泉”,但俗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看來,曾毓群這一次仍然選擇豪賭一把。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