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受理一起非法狩獵案。2023年8月,被告人向某在長陽縣榔坪鎮自家附近田里,使用土銃獵殺野兔一只用于食用。根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于全面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的通告》規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所轄行政區域全部劃定為禁獵區,全年為禁獵期。向某使用的捕獵工具,屬于法律明令禁止使用的捕獵工具。經鑒定,向某獵殺的野生動物為蒙古兔,屬于國家保護的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簡稱“三有動物”)。
這起案件按常理只要判處被告人承擔刑事責任即可,但野兔雖小,卻也是整個自然生態家園中的一員。獵殺野兔不僅導致野生動物資源被破壞,也會影響生態系統平衡,造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做好新時代環資審判工作,不能機械辦案、一判了之,還要關注受損生態是否得到及時有效修復。
說到生態修復,常見的做法是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固壩填石等形式。近年來,長陽法院在審理破壞環境資源案件中,多次使用增殖放流、補植復綠等方式修復生態環境。
生態修復往往技術復雜、過程漫長,是一項綜合系統治理工程。針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侵害,重新放生野生動物只能彌補有形的動物價值,卻忽視了受損區域無形的物種生態價值和生態功能。所以應當建立能夠充分體現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賠償機制,從有形修復向全面修復轉變,而“林業碳匯+生態司法”是重要切入口。
長陽縣城全景。田龍山 攝
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林地面積2648平方公里,森林面積251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73.60%,四庫效應得到充分顯現。作為山區林業大縣,長陽縣在推進“雙碳”戰略中敢于先行先試。
2023年1月底,在長陽縣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提出探索森林碳匯交易推動林區富裕的建議。2024年初,長陽縣被選定為林業碳匯試點縣之一。4月,長陽法院聯合縣檢察院、縣林業局發布《關于在破壞環境資源案件中開展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適用林業碳匯實施方案(試行)》,正式形成“林業碳匯+生態司法”協同創新機制。
在該《方案》指導下,通過向被告人釋明林業碳匯概念以及林業碳匯修復的法理依據和必要性,被告人向某表示愿意認購“林業碳匯”來修復受損生態,并提交碳匯認購申請書。
6月21日,湖北省首張林業碳票正式簽發。縣林業局通過向第三方機構發出委托,由第三方機構計算出向某應購買的林業碳匯量為16.18噸,按照當日市場碳排放交易價格核算,向某應支付的林業碳匯認購金額為1500元。
7月1日,向某認購了16.18噸碳匯,用于其破壞生態資源的替代性修復,第三方機構向其出具了認購憑證,該案成為全市首例“林業碳匯+生態司法”修復案件。
此案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林業碳匯+生態司法”賠償機制的運用,是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也是生態文明理念革新在司法領域的具體表現。今后,長陽法院將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健全完善“林業碳匯+生態司法”工作機制,豐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履行方式,助力實現“雙碳”戰略目標。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