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要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發布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為了滿足出口需要,國內一些外貿型企業在開展碳足跡管理方面已經先行一步,目前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要加強碳足跡管理,企業需要怎么做?中國環境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繼宏。
中國環境報:目前,在碳足跡管理方面,國內地方和企業開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
張繼宏:在國內,上海、江蘇、山東等外貿型企業占比較大的省份,在碳足跡管理方面走得比較超前。比如,根據去年發布的《山東省產品碳足跡評價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確到2025年要基本完成600家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這些地方的外貿產品比較多,對碳足跡管理的需求比較旺盛,也就要求當地政府必須抓緊做好這樣一件事。事實上,在歐盟碳關稅出臺之前,已經有很多外貿型企業被歐洲合作伙伴要求進行碳足跡核算。
目前,國內進行碳足跡管理的企業主要是外貿型企業或者跨國企業的供應商。比如,宜家在國內的供應商是較早被要求進行碳足跡管理的。據我所知,宜家要求其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要進行碳排放管理,不僅要明確碳足跡,還要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
隨著歐盟碳關稅出臺,國內主動進行碳足跡管理的企業越來越多。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在去年公開承諾了碳中和達成時間,在碳減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所以這樣做,合規壓力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歐盟是寧德時代的重要市場,而《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對進入歐盟市場的電池企業碳足跡管理提出了嚴格要求,如果做不到,就將被排除在歐盟市場外。
越來越多的央企也開始編制碳排放核查報告,一些企業正在建立自己的綠色供應鏈體系,雖然還不能說是碳足跡管理,但關于碳的內容在逐漸增加,也編制了一些團體標準。比如,一些央企在進行采購的時候,要求供應商提供碳排放的相關數據。雖然目前還沒有限制管理,但如果不能提供這些數據,將無法進入供應商名單。據我了解,一些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在著手碳足跡管理的相關事宜。
企業可以按照電力供給的規律來安排生產,尤其是一些可以中斷的生產環節,可以安排在電價相對較低的時段進行,從而降低用能成本。所以,企業用能意識的改變很重要。
中國環境報:企業進行碳足跡管理,運行成本會增加嗎?
張繼宏:我個人認為,不能這么看。之前大家對碳足跡管理不熟悉,認為這會增加管理成本,其實不是這樣的。
能源消耗在企業碳排放中占據很大一部分,而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正在改變電力市場的格局,山東電力市場曾多次出現負電價。也就是說,風力、光伏發電的波動性和隨機性導致了電力供需在時間上的不匹配,電力市場會在一定時間內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為了避免關閉機組帶來的更大損失,電網公司不得不采用負電價政策,即付錢讓用戶多消耗電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僅能降低碳排放,用能成本也會降低。但是,目前很多企業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中國環境報:在您看來,國內企業在碳足跡管理方面,亟待加強的工作是什么?
張繼宏:我認為,目前最需要加強的工作是扭轉企業的意識。現在,只要跟企業一談碳足跡,企業就認為會增加成本,但實際并不是這么一回事。
以前,企業的生產比較“任性”,想生產就生產,想用電就用電。而且,電網對企業的保障很好,一般只要你想用電就有電,電價也早就確定了。可再生能源電力大規模發展之后,情況改變了,電價可能會出現波動。作為企業,要進行碳管理,最基礎的就是能源管理,包括平穩用能和用能成本下降。據我了解,很多企業沒有建立這樣一種能力,有些企業覺得建立這個能力也沒有用,認為只要推上電閘能用電就行了。
其實,企業可以按照電力供給的規律來安排生產,尤其是一些可以中斷的生產環節,可以安排在電價相對較低的時段進行,從而降低用能成本。所以,我認為,企業用能意識的改變很重要。
此外,專門性的人才也比較缺乏,包括進行碳排放管理和用能管理的人才等。其實,用能管理也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比如如何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發現用電規律等,這都需要專業的人才。
中國環境報:要加強碳足跡管理,企業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張繼宏:據我了解,很多企業在進行碳足跡核查時,前期多是找第三方機構來做,到了后期,像亞馬遜、宜家等企業會有專門的團隊輔導供應商并逐步建立相應的管理能力。目前,國內有一些企業也在做類似的工作,為供應鏈上的企業賦能。
但是,總的來說,國內企業在碳足跡管理方面的能力還是比較欠缺的。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后,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但還是感覺有點摸不著頭腦,尤其一些三級、四級供應商更認為這項工作距離自己很遠。
我認為,如果是一級、二級供應商,這是必須要做的事。如果是三級、四級供應商,而且只準備再干三五年,那可以暫時不管,但如果想繼續經營超過5年,這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對于企業來說,首先要安排專門的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其次,要把碳足跡管理真正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中去。
目前,因為多種原因,國內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數據壁壘仍然存在。但是,產品碳足跡是針對的一個生命周期,從誕生之初就需要打破這種數據壁壘。
中國環境報:獲得了碳排放的相關數據,企業該怎么用?
張繼宏: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企業可以了解自己的碳排放情況,明確排放量最大的環節,從而找到減排潛力最大的點位,明確減排思路。除了初級工業品,大部分工業品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間接排放這一塊,大部分是消耗電力和熱力產生的排放。
根據我的初步測算,大部分工業品70%的碳排放來自電力消費,也就是說,電來自哪里,非常重要。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就會大幅減少碳排放。對于這些工業品來說,最大的減排潛力就是電力結構的調整。再比如說熱能,如果使用的是熱電聯產的熱能,肯定碳排放比較高,但如果使用的是地熱、生物能等其他方式供熱,碳排放就會降低。
還有一些企業弄清楚碳排放情況后,不僅在生產工藝環節發力,還通過有效的措施實現管理減排。比如,吉利汽車在努力通過整車和電池循環,減少碳排放。循環利用帶來的減碳效益是非常明顯的,在這方面,國外企業也進行了很多實踐。比如,諾貝利斯是全球知名的鋁制品生產企業,通過點對點的管理實現循環利用,今天賣出的易拉罐,可以在兩個月內實現回收、利用并重新上架,這樣的循環利用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碳減排。
中國環境報:在加強碳足跡核查和管理方面,您認為當前比較急迫的工作是什么?
張繼宏:我認為,現在我們迫切需要建立數據庫。目前,因為多種原因,國內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數據壁壘仍然存在。但是,產品碳足跡是針對的一個生命周期,從誕生之初就需要打破這種數據壁壘。我認為,公共數據平臺的建立非常重要,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獲取其他行業的數據,而且這些數據還要確保可追溯,保證真實性。只有這樣,碳足跡管理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否則,不同的客戶可能指定不同的標準或者數據,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影響了結果的可信性。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