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日,由中國節能協會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聯合主辦的2023第三屆碳中和博鰲大會在海南博鰲勝利召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發表《重點產業供應鏈碳排放管理與標準化體系建設》的主題演講。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
柴麒敏指出,目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入到“3.0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更多關注實施中具體遇到的問題,同時也會跟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產生非常緊密的連接。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3.0時代,貿易、資金、技術、市場前景等方面成為市場關注點,資金投入、市場規模都到了新階段,目前能源轉型投資以及超過1萬億美元,綠色金融相關市場在4000-6000億美元規模,全球碳市場去年達到8650億歐元。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經有3000多家企業參與了碳中和進程當中,其中有1000多家明確提出了范圍清晰的碳中和目標。柴麒敏指出這些企業的碳中和的目的大多類似,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范圍三的產業鏈上下游的排放統計,實現將供應鏈、產業鏈把碳排放壓力傳導到中國、東南亞等生產基地中,這種壓力傳導往往并不顧及《巴黎協定》所提出共同帶有區別的責任,實行無差別化一系列減排措施,對于我們壓力較大。
柴麒敏介紹了國際出現的幾個比較重要的供應鏈表,其中石化化工行業的供應鏈上傳導壓力來自于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共同驅動,上下游約束性將越來越強;在大型新能源裝備方面,碳足跡問題也在國際上受到更多關注;汽車行業方面,若干國家開展了對車輛周期和燃料周期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相關標準制定工作;在可再生能源、動力電池領域,中國展現出來的競爭優勢讓歐美國家感到緊迫和焦慮,為此,一些國家和組織正在通過政策、標準、經貿壁壘等形式和中國開展非對稱性競爭。
柴麒敏盤點了國內國際標簽類的產品,目前有20個左右的國家已經實施了標簽類的政策,正在推進自修訂碳中和相關的標準大概有2200多項。柴麒敏指出,越來越多歐洲國家把自愿性標準逐漸轉向強制性的標準,同時越來越多涉及到終端消費市場的產品,正在制定相關政策。同時,我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碳排放相關標準、“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并出臺了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一系列綠色產品標準認證和標識政策。在近年來市場最為關心的產品碳足跡方面,柴麒敏指出很多大型企業集中采購和供應鏈設置了產品碳足跡方面的進入門檻。
柴麒敏強調,全球零碳產業和金融發展是全球新發展的大賽道,需要企業持續關注,同時政策制定者需要加快推動更多基礎性的工作,要強調技術的重要性,推動更多碳資源化利用的項目,以此來減少碳排放。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