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我國核電產業步入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年會觀察
12月8日,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年會在京召開,來自核能發電主管部門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科研、設計、建設、運營等單位的160余位代表齊聚北京,就分析研判核能發電形勢和挑戰,助力我國核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進行深入探討,共同為行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黨中央以宏闊的戰略眼光,在全球核電發展低谷期布局三代核電,把握住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引領我國核電事業逆勢而上。隨著我國‘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為代表的國之重器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核能發電在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中將發揮愈發重要的骨干支撐作用。”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劉明勝在大會上指出。
01積極發展核電的共識正在凝聚
核能是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優質能源,其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重視。
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在大會上指出,在實現“雙碳”目標中,核能已成為破解科學降碳和用能成本難題的重要選項,也成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電投集團首席科學家、“國和一號”總設計師鄭明光在年會舉行的我國核電四大技術總師對話沙龍上表示,越來越多的國家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沒有核能發電,清潔低碳轉型實現不了;沒有核能發電,能源安全保證不了。
“當前,全球多數主要經濟體均已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核能,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簽署《三倍核能宣言》的國家和地區已增至31個,簽約國將共同努力推進到2050年前將核電裝機容量在2020年的基礎上增加兩倍。”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曹述棟在大會上介紹。
此外,歐盟議會正式將核能納入綠色投資分類,法國政府提出大規模重振核電計劃,英國政府將大力發展核能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美國也宣布新的“核能部署目標和行動框架”,提出到2050年新增核能容量達到200吉瓦的目標。
02我國在運和在建核電機組領先全球
順應全球核電發展復蘇趨勢,近年來我國核電建設步伐亦顯著加快,打破了以往每年核準兩臺、投運兩臺的均速節奏。2022年和2023年,我國連續兩年分別核準10臺核電機組,今年更是核準了11臺核電機組。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鄭寶森介紹,在裝機方面,截至今年12月初,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57臺,總裝機容量5993.4萬千瓦,在運核電機組數量僅次于美國。在建和核準待建核電機組45臺,總裝機容量5304.7萬千瓦,核準在運和在建的核電機組共102臺,位居世界第一。在發電量方面,我國核能發電占清潔能源發電比重正不斷提高。2023年,我國總發電量8.8萬億千瓦時,清潔能源發電量3.2萬億千瓦時,核電發電量0.43萬億千瓦時。核電占我國總發電量的比例為4.9%,占我國清潔能源發電量的比例為13.4%。
隨著社會對穩定綠色電力需求的進一步凸顯,“十五五”將是核能發電發展的關鍵時期。預計到2035年,我國核電裝機有望達到1.5億千瓦左右,核能發電量占比將達到10%左右。
中廣核集團“華龍一號”原總設計師咸春宇也表示,預計“十五五”期間,我國每年保持16~20臺核電機組建設將成為常態,這對我們的核電產業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一方面我們需要通過簡化和優化系統降低核電建設成本;另一方面要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效率,縮減建設工期,推動核電高質高效建設。
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則認為,在我國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邁進征途中,研究核電的重點不是發電,而是安全。核電進入快速建設時期,保證核電萬無一失是重中之重。
03抓好差異化發展優勢乘勢而上
如上所述,當前我國在建和核準待建核電機組已達45臺,這也意味著未來5年我國核電建設的規模將超過此前四十年的總和,同時意味著我們要用5年時間干過去40年所需要干的事。對此,我們不禁要問,中國核電產業鏈具備這樣的基礎和條件嗎?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主任委員汪映榮在會上指出,有發達國家總結當前制約世界核能發電產業發展的幾個難題分別是核電投資不知道從哪來,尤其是長期投資,其次是發展核電所需的人才和從業者匱乏,三是核電產業鏈不健全不強大。而這些問題對于我國來說,恰恰是我們的優勢。因此,我們要把握好差異化發展優勢乘勢而上。
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清華大學教授、高溫氣冷堆總設計師張作義表示,近年來,我國積極搶占先進核能技術戰略制高點,核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全面提升,三代和四代核電、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研發、受控核聚變研究、先進核燃料循環各環節的技術水平實現大幅躍升,基礎科研取得新突破,核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更加堅實。
在產業鏈基礎方面,曹述棟指出,我國核能經過40多年的持續發展,“核電強國”建設已具備較好基礎。已形成了完整的核電研發設計、制造建造、運營維護、燃料循環等全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具備每年10臺/套左右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主設備制造能力和建造40余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新建核電機組建設工期可控制在60個月左右,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時,我國有一支專業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的核能全產業鏈人才隊伍,人數已超過22萬人。
面向“十五五”,汪映榮認為,要推動“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標準化、批量化建設,以智能建造提高安全質量水平和效率;構建核能循環發展的可持續模式,推進壓水堆與快堆協同發展;拓展核能綜合利用,落實核能為化工基地、數字化中心等供汽、供電解決方案;進一步加強核電“一帶一路”國際化合作,開拓核電發展新市場;加快聚變能關鍵技術攻關,強化相關法規、知識產權建設。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