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國務院發布《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提出了今明兩年節能降碳的量化目標和以“十大行動”為抓手的重點任務。《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盡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節能降碳約束性指標。
來看要點:
1.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8.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
2.開展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行動。到2025年底,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基本淘汰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及各類燃煤設施。
3.開展非化石能源消費提升行動。加快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到2025年底,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39%左右。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十四五”前三年節能降碳指標進度滯后地區要實行新上項目非化石能源消費承諾。
4.開展鋼鐵行業節能降碳行動。加強鋼鐵產能產量調控,“十四五”前三年節能降碳指標完成進度滯后的地區,“十四五”后兩年原則上不得新增鋼鐵產能。深入調整鋼鐵產品結構。加快鋼鐵行業節能降碳改造。
5.開展石化化工行業節能降碳行動。嚴控煉油、電石、磷銨、黃磷等行業新增產能,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氯乙烯產能,嚴格控制新增延遲焦化生產規模。
6.開展有色金屬行業節能降碳行動。嚴格落實電解鋁產能置換,從嚴控制銅、氧化鋁等冶煉新增產能,合理布局硅、鋰、鎂等行業新增產能。大力發展再生金屬產業。
7.開展建材行業節能降碳行動。加強建材行業產能產量調控。嚴格落實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置換。到2025年底,全國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18億噸左右。
8.開展建筑節能降碳行動。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有關政策,結合城市更新行動、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推進熱泵機組、散熱器、冷水機組、外窗(幕墻)、外墻(屋頂)保溫、照明設備、電梯、老舊供熱管網等更新升級,加快建筑節能改造。
9.開展交通運輸節能降碳行動。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提高營運車輛能耗限值準入標準。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落實便利新能源汽車通行等支持政策。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
10.開展公共機構節能降碳行動、用能產品設備節能降碳行動。加強公共機構節能降碳管理和實施改造,加快用能產品設備和設施更新改造,加強廢舊產品設備循環利用。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
《方案》提出,202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2.5%左右、3.9%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8.9%左右,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形成節能量約5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形成節能量約5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
根據《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3》,2022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7.5%。而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2023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到2025年,全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比2023年有2個百分點左右的提升。
“十大行動”為抓手
《方案》部署了以“十大行動”為抓手的重點任務。具體包括: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行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提升行動,鋼鐵行業、石化化工行業、有色金屬行業、建材行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用能產品設備節能降碳行動等10方面27項任務。
《方案》的安排聚焦重點領域推進節能降碳,將其與擴大有效投資、老舊小區改造、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結合起來。
如在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行動中,《方案》提出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電低碳化改造和建設,推進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嚴格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持續推進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工業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和散煤治理。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新建和改擴建用煤項目依法實行煤炭等量或減量替代。
而在非化石能源消費提升行動中提出,“十四五”前三年節能降碳指標進度滯后地區要實行新上項目非化石能源消費承諾,“十四五”后兩年新上高耗能項目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不得低于20%,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提高比例要求。
在建筑節能降碳行動中,《方案》提出,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有關政策,結合城市更新行動、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推進熱泵機組、散熱器、冷水機組、外窗(幕墻)、外墻(屋頂)保溫、照明設備、電梯、老舊供熱管網等更新升級,加快建筑節能改造。
在交通運輸節能降碳行動中提出,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此前表示,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將有力促進投資、促進消費,也會促進節能降碳,既利當前、更利長遠。
積極支持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
在管理機制方面,《方案》提出了強化節能降碳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嚴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環評審批、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管理、加大節能監察力度、加強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統計核算等五項任務。在支撐保障方面,明確了制度標準、價格政策、資金支持、科技引領、市場化機制、全民行動等六項措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
《方案》提出,要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積極支持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推動擴大有效投資。鼓勵各地區通過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節能降碳改造、用能設備更新、能源和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提升。落實好有利于節能降碳的財稅政策。發揮綠色金融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為節能降碳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3.77萬億元,同比增長35.1%,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5.9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3.7萬億元,季度增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14.57萬億元、8.72萬億元和4.7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4%、39.4%和34.4%。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近日發表的署名文章中表示,將盡快推動首批轉型金融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抓緊啟動第二批轉型金融標準的研究編制工作。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