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據統計,此前地方召開兩會,有29個省份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新質生產力”。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結合時代背景可知,發展新質生產力正當時。
但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一哄而上,不能盲目跟風,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脫離實際。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因地制宜”四個字具有深刻內涵,值得好好把握。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切合實際,精準施策。適不適合本地情況,或者說本地具不具備條件,抑或如何優化環境才能更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都需考慮周全,謀定后動。
有的地方具備良好的條件和能力,比如制造業智能化發展迅猛,科研實力雄厚,就有底氣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使之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也需消除“喜新厭舊”思維。“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這樣的方法論同樣適用于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也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這是因為,傳統產業有其存在價值,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為時代所需,為國家和社會所需,如果只想著發展新質生產力而扔掉傳統產業,后果不堪設想。同時,傳統產業、傳統工業、傳統經濟里,也有新質生產力。忽視、放棄它們,就不可能發展好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亦需遵循規律,徐徐圖之。新質生產力不可能一下子就發展出來,如果背離規律,就會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
全國政協委員陸銘在談到數字經濟發展時認為,應尊重市場規律和平臺經濟發展規律。他舉例說,某中等城市出臺文件,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高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5G通信與新一代物聯網、集成電路、產業互聯網等都作為重點發展領域。“這種大而全的發展規劃反映出,很多地方的數字經濟規劃可能并沒有從自身比較優勢出發,缺乏構建數字經濟生態意識”。誠然,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力避此類情況。
其實,新質生產力中的“新”,具有多重內涵。要發展新動能,形成新產業,首要的是要培養新理念、新思維、新方略,要豐富新打法,而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新,為新而新。說到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避免出現泡沫化現象。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