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夏天,唐軍旺教授帶著家人回到北京,準備趕赴人生的下一場“大考”……
海歸院士的人生轉折
即使身兼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等等光環,即使要放棄剛剛申請成功的420萬歐元科研項目、放棄海外20多年熟悉的生活環境,面對國家雙碳戰略的召喚,唐軍旺并沒有太多猶豫不決,鄭重寫了書面離職申請,婉拒了倫敦大學學院的挽留,交接了項目課題,解決了最難的問題——改變家人多年的生活方式,以共同支持他回報祖國科學和低碳能源事業的追夢之旅。
清華大學寶豐碳中和講席教授唐軍旺及所獲獎項和榮譽
這是一個好的時代。在唐軍旺看來,自己在海外做了超過20年的基礎研究,在低碳能源領域有了足夠的技術經驗積累。而國內,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既彰顯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也展示出堅持走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的戰略定力。是時候以畢生所學回報祖國了,唐軍旺將目光投向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
“清華大學的工科,很多學科領域都是名列前茅的,擁有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我也非常榮幸能夠有機會加入清華,這對我來說是高考后的人生第二次‘大考’,是新的挑戰,希望能在幾年之后,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研究生與本科生培養中不同的“教”與“學”關系
作為清華大學首位寶豐碳中和講席教授,唐軍旺入職后就開始馬不停蹄地組建跨學科人才,籌備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工業催化中心。新能源作為新興學科,不僅需要化工專業的人才,還需要材料、電子、環境、生物等多領域的知識技術儲備,唐軍旺謙虛地表示自己掌握的知識有限,在組建團隊的過程中,他更希望研究生們的學科背景更加多元化。“我會讓他們寫半頁紙的陳述,課題自己選,內容寫自己對領域內一個問題的看法,以此來分析學生分析問題的角度和深度,這也間接反應了學生獨立性、自主性。”
唐軍旺在實驗室指導博士后做實驗
唐軍旺喜歡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周易》中的一句話“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在他看來,短短八個字意蘊豐富,首先告訴人們要尊重自然,發現自然界的規律,不是去改變自然界的規律。其次,要有開闊的視野,有多領域的知識儲備,適應交叉學科發展的需要,做出更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研究。第三,體現了做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你想古時候為什么能總結出來天象變化,我們天天坐在地上看星星,一個星期可能都看不出星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但是古人能夠畫出星辰的季節變化,總結二十四節氣,這就是積年累月的觀察和研究。”第四,必須嚴謹求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們得出的科研結果必須是可靠、可信、可重復的,這也是把研究做好最基本的要求”。
唐軍旺教授和他的博士后團隊
針對本科生的“教”和“學”,唐軍旺有著不同的理解。“本科生需要把他們‘領進門’,讓他們對這個學科感興趣,愿意在這個學科花時間鉆研。怎么才能有興趣呢?就是給學生創造機會‘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推動學生在探索中發現自身知識體系的漏洞,在查缺補漏中擴展自己的知識網絡,讓學生才成為學習的主體和核心,而不是被老師牽著走,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有更強動力探索更深更難的課題,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雙碳”戰略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低碳環保領域研究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最終要服務于國家綠色發展大局。唐軍旺認為,“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更是中國主動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責任的大國擔當。他和團隊的研究始終著眼于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期望可以增加碳循環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能耗與污染,為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提供清潔能源。未來,唐軍旺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將甲烷轉化和合成氨技術“小試”和“放大”的路線,以及廢棄塑料微波催化循環,希望可以推動基礎研究的應用轉化。
唐軍旺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圖示)
“國家在雙碳戰略涉及到的相關領域投入了大量經費,受此帶動,企業也非常關注新能源的研究和應用,這都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產學研基礎。”當然,新事物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特別典型有三個:
第一,“對新技術還是要保持耐心,保有崇敬之心。”越是新技術,技術難度越大,需要驗證的時間周期更長,但成熟后就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造福人類。
第二,“人才培養模式要契合新技術發展的需要。”不能按照固有學科的界限來限定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培養新型復合型、多學科兼容的人才。
第三,“很多時候這一點容易被忽略,就是對民眾的科普。”唐老師舉了氫能源的生活應用例子,如果沒有把氫能源的優勢宣傳到位,很多老百姓會覺得不安全,“人們會覺得天天有個‘氫彈’在身邊,隨時要爆炸,可能晚上都睡不著了”。
日本應對核污水處理的“上上策”與“下下策”
2023年8月日本啟動了福島核污水排海計劃。“其實日本有一個‘上上策’和一個‘下下策’。”“上上策”是利用日本太陽能技術方面的優勢,將廢水轉化為氫和氧。“日本的太陽能技術遠超美國,應該是可以實現變廢為寶的。”“下下策”是加熱蒸發,將廢水中的水蒸發,剩下的核污染固體廢棄物,體積小了便于處理。
“我們常講‘鄰居是搬不走的’。既然日本已經開始做了,那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來適應當下的環境。”唐軍旺認為,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大數據分析,了解污水排放后哪些區域的濃度最高,相應區域的食物來源要有所限制;其次是海產品以及海產品的衍生產品,比如海藻吸附性很強、通過根系不斷積累,還是不少化妝品的原材料,這種副產品就需要檢測是否污染超標;最后,如果真的不幸攝入輻射污染物,對身體產生了危害,有哪些醫療藥物及方案,能把危害降到最低。
“最好的方案,還是考慮怎么將核廢物利用起來,所謂‘廢物’是人為定義的,實際上地球上所有的元素,都是相互轉化、能量守恒的,A產品的廢物,可能是B品的原料,綜合利用是更好的選擇。”
社會捐贈的參與對新興學科的推動
作為科研和教育公益的受益者,唐軍旺認為,國家的支持和社會力量的參與有助于促進學科領域的健康良性發展,不僅包含產學研的合作,也包括捐贈支持學校的人才培養和師資建設。“感謝寶豐能源集團捐贈支持’寶豐碳中和講席教授’項目,以戰略眼光支持人的發展,深耕環保領域,體現了企業高度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
2021年,寧夏寶豐能源集團捐贈設立“寶豐碳中和講席教授基金”
唐軍旺認為,大學基金會,作為連接社會資源和大學的平臺和窗口,是教育公益的重要一環。“學校的長期發展需要有可持續性,基金會除了籌集資金,還要有能力對資金進行保值增值。更重要的一點,大學基金會可以對社會捐贈進行引導和鼓勵,協助捐贈方有效選擇支持方向和領域,在關鍵節點推動相關學科和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從而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唐軍旺教授
Tang, Junwang
■清華大學寶豐碳中和講席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科學院-利弗休姆資深研究員,比利時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際材料和礦物協會會士等。兼任全英華人正教授協會副主席,英國陜西聯誼會主席,歐美同學會海外理事等社會職務。在催化和化學領域的國際期刊雜志上發表文章220多篇,科睿唯安2022高被引科學家,同時他也是五個國際雜志的主編/編輯或者副主編。
謹此致謝
■ 2021年4月,在第52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寧夏寶豐能源集團捐贈支持“清華大學寶豐碳中和講席教授基金”。該基金用于支持化學、化工、環境、材料、能動、車輛等六個碳中和領域相關學科方向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引進工作,助力學校為綠色低碳轉型貢獻清華力量,為全球氣候治理探索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