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已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凈零碳排放),并將核能視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支柱之一。以下將從日本官方對核能的定位、近年來推動核能發展的政策舉措,以及核能被視為“零碳”能源的科學與政策依據三個方面進行整理說明。
01
日本能源結構中核能的定位與碳中和目標
日本政府在能源戰略中將核能定位為兼顧減碳與能源安全的關鍵電源。在2011年福島事故后,日本一度收緊核電政策,但隨著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提出(2020年宣布),官方重新強調核能在清潔能源轉型中的作用。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的說明,核電被視為“無CO?排放的電源”,可作為基荷穩定供應電力,并在燃料價格波動中保持低運營成本。這一定位反映在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劃》等政策文件中——政府明確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核能以實現2050碳中和。
核能與可再生能源一起被列為實現減排目標的核心手段,其中核電既能提供穩定電力又不排放二氧化碳,被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體而言,日本官方定位核能為“零排放的基荷電源”,在長期能源戰略中扮演支撐碳中和與電力穩定供給的雙重角色。
02
2025年前后日本推動核能發展的政策舉措
為落實碳中和目標,日本政府近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戰略文件以推動核能發展和利用:
《第六次能源基本計劃》(2021年10月)
日本于2021年發布第六版能源基本計劃,確立了2030年能源結構目標,并強調與2050碳中和相銜接的發展路徑。該計劃提出2030年度電力供應中核電占比目標為20%~22%,與此前計劃相同,顯示政府預期在碳中和進程中維持一定規模的核電。
同時,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提升至36%~38%,而化石燃料顯著降低(煤電19%、天然氣20%、石油2%),氫能和氨燃料等新型零碳燃料預計約占1%。下表匯總了2030年日本官方規劃的發電結構目標:
表:日本2030年度電力來源結構目標(數據來源:第六次能源基本計劃)
根據這一計劃,實現核電20%左右占比需要在2030年前重啟大約30座反應堆(彼時僅有約9座機組運行)。日本政府將核電描述為“重要的基荷電源”,計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必要措施使其達成上述占比目標。
綠色轉型(GX)基本方針(2023年)
面對能源安全的新挑戰(如2022年烏克蘭危機導致的能源供給緊張)以及碳中和壓力,岸田文雄政府在2022-2023年對核能政策做出重大調整。
2023年2月,日本內閣通過了《實現GX(綠色轉型)的基本方針》,明顯轉變了此前“盡可能減少對核電依賴”的態度,改為“將在確保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核能”。
該GX基本方針明確指出,核電因“有助于國家能源安全且對減碳極為有效”將被充分活用。
具體舉措包括:推進在已退役核電站址開發和建設新一代核反應堆,以及通過調整法規延長現役核電機組的運轉壽命。
此前日本原則上限制核電機組運行40年(最多延長至60年),新方針規定停堆檢修或因安全整改停運的時間不計入運營年限,從而使某些機組實際運行有望超過60年。
這些政策變化隨后在2023年5月提交國會并通過相關法律修訂(統稱“GX脫碳電源法案”),為核電廠延壽和新型反應堆建設提供了法律基礎。
政策執行與后續規劃
日本政府正加緊落實上述核能政策。截至2025年初,已有14座核電機組完成重啟并網,另有約10余座正在推進重啟審核。政府還要求原子力規制委員會(NRA)嚴格把關重啟安全。
在新建方面,雖然短期內難以立即開工大型核電站,但對革新堆型(如小型模塊堆SMR、快堆等)的研發部署已重新提上日程。
2024年,日本開始著手修訂《第七次能源基本計劃》,預期將納入GX戰略內容,進一步明確2030年后核能發展的路徑。
總體來看,圍繞2025年前后,日本政府通過基本計劃和GX戰略“雙管齊下”,在政策上由謹慎轉為積極:一方面恢復和維持既有核電的發電份額,另一方面為未來核電技術和項目鋪路,以確保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和能源供應穩定并行不悖。
03
核能作為“凈零碳”能源的科學與政策依據
核能之所以被視為“零碳”或“近乎零碳”的能源,源于其極低的溫室氣體排放特性和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在發電過程中,核裂變本身不產生二氧化碳排放。
從全生命周期來看(包括礦石開采、建造、燃料加工、退役等環節),核電的碳排放遠低于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處于同一量級。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核電每千瓦時電力的生命周期排放平均約為12克CO?當量,與風電相當,顯著低于太陽能等其他非化石電源。
下圖展示了不同發電技術的單位發電溫室氣體排放,核電(圖中“Nuclear”)的平均值僅在每千瓦時十余克CO?當量的水平,幾乎可以視為“零碳”電力。
圖:不同發電技術的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比較(單位:克CO?當量/千瓦時)。核電的生命周期排放(圖中“Nuclear”)與風電相當,僅為煤電的約1.5%。數據來源: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等。
從政策層面,各國和國際組織普遍將核能歸類為低碳或零碳能源。聯合國IPCC在《1.5℃全球升溫特別報告》中確認核能為低碳排放能源,其平均排放與風能類似且低于多數可再生能源,并指出為達成1.5℃溫控目標需要大幅增加核能貢獻。 國際能源署(IEA)也將核電列為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核電目前約占全球10%的發電量,是繼水電之后第二大低碳發電來源。 IEA強調,在追求2050凈零排放的路徑中,延長現有核電機組壽命是成本效益最高的減碳舉措之一,新建和先進核能技術也有潛力滿足電力和氫能需求。 日本在其官方表述中同樣使用了“非排放電源”等措辭來描述核電在減碳中的作用。例如,資源能源廳明確稱核電為“CO?零排放電源”,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能源組合中將繼續必要規模的利用。 此外,在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和電力部門減排核算中,核電的發電過程被計為零直接排放,這使其對實現凈零目標的貢獻具備明確的統計學依據。 綜上,核能由于運行過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極低,被科學界和政策制定者廣泛認可為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的關鍵“零碳”能源選項之一。 日本政府正是基于這些科學依據和國際共識,將核能納入碳中和戰略,通過政策扶持和安全監管并舉,努力在提升核電占比的同時確保其安全運行,為2050年凈零目標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