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甘肅慶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慶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印發《慶陽市建筑領域節能降碳重點工作任務》通知。慶陽市將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推廣。一是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項目支持,大力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等建筑新一代技術研發,持續推進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建筑綜合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等技術、材料、設備的研發生產與應用。二是推廣實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等建筑領域標準。加大認證依據標準研究力度,提高綠色低碳技術基礎研究水平。
慶陽市建筑領域節能降碳重點工作任務
一、提升城鎮新建建筑節能降碳水平
一是強化新建建筑節能降碳設計管理,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方案和初步設計文件中進行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碳排放分析,明確節能降碳要求。采用高效節能低碳設備,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和防火性能,推動公共建筑和具備條件的居住建筑配置能源管理系統。開展超低能耗建筑試點建設,推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發展,鼓勵政府投資的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建筑按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標準建設。新建政府投資公共機構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全部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及以上標準,鼓勵大型公共機構建筑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二是嚴格落實工程建設各方責任,重點把好施工圖審查關和工程項目驗收關。三是強化年運行能耗1000噸標準煤(或電耗500萬千瓦時)及以上建筑項目節能審查,嚴格執行建筑節能降碳強制性標準。(市住建局、市機關事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慶陽西峰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政府具體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區政府落實,不再一一列出)
二、推進城鎮既有建筑改造升級
組織實施能效診斷,全面開展城鎮既有建筑摸底調查,建立各縣(區)建筑節能降碳改造數據庫和項目儲備庫。以縣(區)為單位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計劃,合理確定改造時序,明確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和外墻保溫、門窗等重點改造內容,結合小區公共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統籌推進。西峰等重點能耗縣(區)和環縣、正寧等重點能源縣(區)要突破性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加快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加強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設計審查,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部分的能效應達到現行標準規定。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能效測評,未采取節能措施的公共建筑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20%以上。(市住建局、市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建筑運行節能降碳管理
一是加大高效節能家電等設備推廣力度,支持家電銷售聯合生產、回收企業開展以舊換新促銷活動,對以舊家電換購節能家電的消費者給予優惠。二是加強建筑能源資源消耗調查統計,建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科學編制建筑能耗限額標準,明確高耗能、高排放建筑改造要求,公示改造信息,加強社會監督。三是各縣(區)要加快建立并嚴格執行公共建筑室內溫度控制機制,聚焦公共機構辦公和技術業務用房、國有企業辦公用房、交通場站等公共建筑,依法開展建筑冬夏室內溫度控制、用能設備和系統運行等情況檢查,嚴肅查處違法用能行為。四是定期開展公共建筑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調試保養,確保用能系統全工況、低能耗、高能效運行。五是選取一批節能潛力大的公共機構開展能源費用托管服務試點。六是推動建筑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管理平臺建設,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應安裝能耗監測系統,推廣應用高效柔性智能調控技術,推動建筑群整體參與電力需求響應和調峰。(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機關事務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建筑用能低碳轉型
一是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將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納入項目規劃要求,試點推動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加強既有建筑加裝光伏系統管理。鼓勵公共機構通過購買綠證綠電進行可再生能源消費替代。二是積極推進清潔能源供暖,因地制宜推進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充分挖掘火電、化工等行業余熱潛能,支持建筑領域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供熱應用。三是探索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常態化監管和后評估,及時優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項目運行策略。四是擴大建筑終端用能清潔電力替代,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引導住宅采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機關事務局、市能源局、國網慶陽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進供熱計量和按供熱計量收費
一是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制定供熱分戶計量改造方案,明確量化目標任務和改造時限,率先在具備條件的公共建筑、新建居住建筑和既有節能居住建筑中試點試行按用熱量計量收費,戶內不具備供熱計量改造價值和條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可實行按樓棟計量。具備條件的采暖縣區新建建筑試點安裝供熱計量裝置和供熱系統調控裝置,達到供熱計量要求。試點可行后全市范圍內加大推廣。二是加快實行基本熱價和計量熱價相結合的兩部制熱價,合理確定基本熱價比例和終端供熱價格。加強對熱量表、燃氣表、電能表等計量器具的監督檢查。(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能源局、國網慶陽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提升農房綠色低碳水平
一是采取“農戶自愿、因地制宜、一戶一策”原則,結合農村危房改造、抗震房改造等工作,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提升全市新建農房圍護結構保溫性能,優化夏熱冬冷地區新建農房防潮、隔熱、遮陽、通風性能。二是結合農村危房改造、抗震房改造,有序開展既有農房節能改造,對房屋墻體、門窗、屋面、地面等進行菜單式微改造。三是依托已有農村清潔能源設施,集成應用太陽能清潔供暖系統、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爐具、既有農村節能改造等技術措施,支持建設農村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村推動農村用能低碳轉型,引導農戶減少煤炭燃燒使用。(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市住建局、國網慶陽供電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進綠色低碳建造
一是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建筑,推廣標準化、少規格、多組合設計,提高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要率先對政府投資或主導的新建文化、教育、辦公、衛生、體育等公共建筑和非政府投資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鼓勵非政府投資項目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二是積極推廣裝配式裝修,統籌考慮主體結構、圍護墻、內隔墻和設備管線,推廣管線分離、一體化裝修技術,提高裝修品質。三是推廣節能型施工設備,統籌做好施工臨時設施與永久設施綜合利用。同時,切實規范施工現場管理,全面推行綠色施工,推進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市住建局、市機關事務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廣綠色建材應用
一是發揮政府率先采購引領作用,支持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政府投資工程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二是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培育綠色建材認證機構。三是搭建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庫,加快推進綠色建材應用推廣,重點推廣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筋、高效保溫材料、節能中空門窗、結構保溫一體化墻板等技術產品,鼓勵發展可再循環、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和以廢棄物為原料的建材產品。四是持續開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引導新建、改建農村住房采用綠色建材。(市工信局、市機關事務局、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嚴格建筑拆除管理
一是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堅持“留改拆”并舉,加強老舊建筑修繕改造和保留利用。根據城市發展階段和目標,用地潛力和空間布局特點,在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落實節約集約用地相關要求,明確中心城區的城中村、老舊小區、老舊商業街區等現狀情況,并將“中心城區城市更新規劃圖”作為規劃圖集的必備圖件。在市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落實城市更新要求,明確城市更新地塊、更新內容及方式,優化功能結構、空間布局,提出城市風貌管控和特色引導要求。二是權衡留拆,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鼓勵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和微改造,既要慎拆慎建,也要防止大拆大建。嚴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不破壞老城區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隨意遷移、拆除歷史建筑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推廣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項目支持,大力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等建筑新一代技術研發,持續推進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建筑綜合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等技術、材料、設備的研發生產與應用。二是推廣實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等建筑領域標準。加大認證依據標準研究力度,提高綠色低碳技術基礎研究水平。(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強化法規標準支撐
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甘肅省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完善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等標準和圖集,逐步將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節能標準提高到超低能耗水平,2030年前全市新建居住建筑本體達到35%節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體達到40%節能要求。不斷完善覆蓋設計、生產、施工、使用、維護全過程的裝配式建筑標準體系。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竣工后,必須組織開展能效測評,確保建筑達到設計能效要求。(市住建局、市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
落實中央財政支持和稅費優惠政策,發揮省級專項資金作用,鼓勵金融機構、銀行保險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優化綠色金融服務,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對符合支持范圍和要求的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項目,提供用于項目投資、建材生產、設計咨詢、建造、改造、運營和消費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支持超低能耗建筑、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綠色建材和相關產業發展。(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人行慶陽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慶陽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