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的“國家雙碳戰略與ESG”分論壇上,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長、原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中國人民銀行研究所副所長雷曜、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乃祥分別分享了各自對發展綠色金融與服務“雙碳”戰略的建議。
陳文輝表示,金融支持“雙碳”戰略使命巨大,要充分發揮股權投資基金在其中的關鍵作用。雷曜表示,兼收并蓄做好中國版的《可持續披露準則》的研究工作,建議利用數字科技的力量,提高綠色金融發展的效率。王乃祥則介紹稱,全國溫室氣體資源減排交易市場將很快啟動,北京綠色交易所將扎實做好全國統一市場的建設。
充分發揮股權基金支持作用
“雙碳”將帶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變革,涉及各個方面,包括生產方式,包括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等,而這些變化會對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陳文輝認為,一系列新產業將在“雙碳”戰略的推進中不斷萌生。隨著清潔能源的使用、價值觀的變化,一些新的行業涌現。此外,“雙碳”與數字經濟的結合也會使得產業出現新前景。
但他提醒到,“雙碳”作為大家普遍看好的領域,大量的資本涌入可能會帶來產能的過剩和競爭的“紅海”,因此一定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雙碳”的目標,培育優勢新產業。
他認為,金融支持“雙碳”使命重大,中央金融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綠色金融、科技金融、數字金融、養老金融,普惠金融。其中的綠色金融、科技金融、數字金融和“雙碳”戰略直接相關,與服務好國家戰略相關。“金融特別是是長期耐心資本,支持科技創新,是服務于國家的‘雙碳’戰略的大事,需要金融業共同努力。”
陳文輝建議,要充分發揮股權投資基金在里面關鍵性的作用。科技創新企業有研發周期長,無形資產占比高,信息不對稱強,高失敗率,高回報率相匹配。股權投資基金能夠做好服務。因為風險投資機構具有專業的產業知識,可以通過投資組合分散風險,采取強綁定的激勵措施等等。
“國際已經有了大量成功的經驗,比如美國的西海岸硅谷創造的股權投資基金,納斯達克半導體新興產業等等。中國也在在積極的推動,包括股權投資基金與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新的金融基礎設施的結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股貸債保’聯動的服務體系,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因此要充分發揮股權投資基金關鍵的作用。”
利用數字科技力量提高綠色發展效率
雷曜表示,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有利于帶動和促進實體經濟和項目,有利于引導和促進全社會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實際上也推動了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的3季度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超過28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6.8%,綠色債券市場保持快速增長,發行規模居世界前列。綠色貸款余額的增長速度和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增長速度都相當快。截至今年的三季度末,國內的ESG新的規模超過了5900億元,發行基金的數量接近500支,全市場已有近六成的基金管理人發布了ESG基金產品。另外,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票據等其他綠色金融資產均取得快速的發展。
雷曜建議,兼收并蓄做好中國版的《可持續披露準則》的研究工作。根據調研,很多市場主體呼吁,如果開發中國版的可持續準則,應該與國際標準積極趨同,有助于降低跨國經營,跨國投資的制度成本,有效應對潛在的綠色貿易壁壘。趨同不是等同,中國的可持續準則應該彰顯中國的特色,服從我國法律的有關要求。
他還建議,利用數字科技的力量,提高綠色金融發展的效率。從全球看,目前各類企業和金融機構披露ESG報告或者可持續發展的報告都是剛剛起步,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缺乏編制的經驗,也缺乏數據的基礎設施。要降低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的成本,提高效率,既要依靠所謂的第二方、第三方評估機制,設置過渡期等制度性安排,更要強化科技賦能。因此我也建議可以加強可持續披露工作的數字化、標準化和智能化。
“所謂的數字化,首先可以探索在范圍三碳核算,供應鏈碳足跡管理,報告編制等方面,加強數據基礎設計建設,提高數字化水平,進一步可強化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的分類標準建設,并內嵌入各類金融產品的設計和市場定價,就是所謂的標準化。未來可在復雜場景分析,重大財務影響評估方面開發大數據智能模型,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提供更準確的定價工具。”
發揮交易所作用完善ESG服務體系
王乃祥表示,在“雙碳”目標引領下,ESG理念逐步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逐步從概念走向實踐。在踐行ESG理念,助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當中,信息披露評價、投資決策等構建ESG服務生態系統的環節至關重要。
“交易所三個主要的功能就是信息披露、資產流轉和融資功能,ESG首先涉及到信息披露。交易所作為連接投資者和企業的橋梁,在ESG服務生態系統當中應該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北京綠色交易所高度重視ESG服務生態系統的建設”,據王乃祥介紹,北京綠色交易所近年來先后參與ESG標準體系的建設、開發了ESG管理系統的工具、開展了ESG能力建設、培育完善ESG服務生態。
“全國溫室氣體資源減排交易市場(CCER市場)很快就要啟動了。CCER市場在2015年啟動到2017年停止,那個時候全國有9個試點城市,這次啟動后,就變成了北京來呈現全國溫室氣體資源減排交易市場,變成了一個大市場。”王乃祥透露,由綠色交易所開發完成的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結算系統已經在今年的6月27日驗收完成。8月17日已經開始接收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申請、注冊和交易的遞交材料的步驟。
王乃祥表示,在未來啟動CCER市場后,將重點做好幾方面的工作,包括:扎實做好全國統一市場的建設;主動參與資源減排項目方法學的研究;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碳資產管理,開展CCER交易的培訓以及咨詢業務;探索創新金融產品,在加大產品創新的力度,近兩年已經有碳資產質押融資,碳e貸,碳匯融產品發布;加大國際合作的力度,積極搭建“一帶一路”的綠色項目庫系統,將和港交所簽署合作備忘錄,研究未來碳資產CCER國際化問題;加大參與人參與的力度,讓更多的參與人踐行社會責任。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