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迫切需要Plan B!
當我們和領頭羊的距離越來越接近,受到的掣肘就越來越多。
其中,就包括三駕馬車之一的對外貿易。
當前,中國出口下降已經持續了5個月。在不容忽視的現狀面前,中國外貿還有另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碳關稅。
就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正式進入過渡期,將在2026年正式實施。首批產品覆蓋范圍包括鋼鐵、鋁、化肥、氫等大宗原材料產品,歐盟要求這些產品的進口商必須收集碳排放數據,并向歐盟當局報告其碳排放量,才能繼續向歐洲出口。
歐盟出臺的《新電池法案》,也提出了對一件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追蹤,從搖籃,即采礦端,到生產,應用,以及回收,再回到電池制造。
當中國制造剛剛在全球嶄露頭角之際,也面臨了各方面的挑戰。
一、
一飲一啄,豈非前定。
本來歐洲設置碳壁壘這件事情,表象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里子要解決歐洲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問題。
通過制定在道義上無法指責的高標準,向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力國家的某些產品征收進口碳關稅,直接扼住產業鏈的咽喉。
而這些產品中,很多都是中國的重點出口產品,且恰恰集中在鋼鐵和鋁這樣的中國傳統優勢產業。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購買相應的碳含量交易許可,方能進入歐洲市場。
浙能產業研究院有研究,根據2023年歐盟碳市場價格(100歐元/噸)計算,鋼鐵和電解鋁因CBAM產生的額外成本可達貨值20%以上,約17億歐元 (按2021年出口規模計算)。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碳壁壘不只是碳關稅,還包括新電池法案、光伏進口碳足跡要求等其他碳壁壘。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經過初步測算,未來將會有至少2萬億元中國出口直接面對碳關稅壁壘,或者隱形碳成本的挑戰。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稱,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可能將面臨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
如此以來,中國的定價優勢和產能優勢就被無形中給抵消了。
若是不盡快進行“雙碳”轉型,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就會在國際貿易、海外投資、項目建設與融資方面,會受到國際碳定價的巨大牽制。
在新能源政策上,一向以激進著稱的歐洲,從一開始就是沖著新能源規則制定者這把交椅去的。
從自身條件來說,歐洲綠色轉型起步較早。早在20世紀80年代,法國洛林、德國魯爾等傳統工業區就開始了轉型。
俄羅斯豐富的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的替代品,更是讓歐洲能源轉型有恃無恐,通過電網互聯實現多國聯合電力調節,并在能源轉型上采用了增加化石能源使用成本的路線。
但是,在天然氣供給受阻后,歐洲風光資源分布與產業分布不均的現象就凸顯了出來。
而中國,因為發展階段的不同,在綠色轉型方面顯然和歐洲還有差距。
那碳壁壘還有辦法破解嗎?
要知道,碳壁壘本身作為一種游戲規則。它的實質,是為外國產品設置的一個更高的門檻,并將看不見的碳排放轉化為看得見的碳關稅。
解讀CBAM,我們看到,綠電直供是唯一一條能夠突破碳壁壘的方式。
在10月26日舉辦的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大會上,中國碳中和50人大會特邀研究員、海華永泰(北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吳必軒表示,綠電并不是生而平等的,歐盟正在從財務性使用綠電,轉向物理性使用綠電,追求時間和空間上的匹配。即用電的新能源曲線要和發電的新能源的曲線匹配。
“我們的電網是大電網,所以我認為,零碳產業園是電力的特區。” 吳必軒說。
從第一性原則出發,如果我們把范圍再次縮小到出口的產品上,如果能夠以綠電直供的方式生產這些產品,就可以免除CBAM對出口產品帶來的不利影響。
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在上述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大會上發表了名為《零碳產業園:中國制造的綠色引擎》的主旨演講。
張雷表示,碳中和轉型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零碳產業園將賦能工業產品獲取碳成本競爭優勢,成為中國制造的綠色引擎。
零碳產業園成為破局的關鍵。
從2021年開始,遠景科技集團創造性地,在鄂爾多斯利用當地廣闊的戈壁高原,打造了中國第一座零碳產業園。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的自然氣候、經濟發展水平、能源消費供給結構都不盡相同。簡單粗暴一點說,中國在綠色能源上的供給和需求是失衡的。
西北是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地區,但需求寥寥;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作為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工業重心,對綠色能源需求較大。
這種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再加上沒有低價天然氣這樣的過渡能源作為轉型后盾,以及大規模長距離的特高壓輸電也存在巨量的累計損耗,使得中國必須要考慮新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產業配套問題。
降低綠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本,將能耗大、具有出口前景、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以零碳產業園作為載體,就地布局在新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才是破解碳壁壘之道。
在綠色能源豐富的大西北,將零碳產業園模式推而廣之,便是中國綠色工業革命的未來現實圖景。
二、
話雖如此,要實現低價、穩定的綠電直供,并非易事。
對于企業而言,成本向來都是生產中的關鍵要素。
要想讓產業忽視東部的交通、市場及原材料優勢,在中西部安家落戶,能否以足夠低的價格保證100%的綠色能源供給,是企業第一位要考慮的問題。
遠景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落地的全球首座零碳產業園,目前已探索出一套零碳產業園創新體系,包括可再生能源系統、零碳數字操作系統和綠色新工業集群。
目前,鄂爾多斯已經能夠通過智能物聯網源荷互動控制系統和基于風電、光伏、儲能、綠氫相結合的能源島,使得園區80%能源由本地的風電、光伏直供,另有20%可以與電網交易,從而實現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入園企業電的價甚至低于自治區工商業標準電價。
綠電直供的實現,對于零碳產業園來說是一個巨大突破,也為避開碳關稅找到了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
同時,遠景還基于零碳產業園智能物聯網,對園區內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進行測算,并完成碳中和,最終為產品形成可追蹤溯源、符合各類國際標準、經過權威機構認證的“零碳綠碼(powered by EnOS Ark)”。
零碳產業園建設三年來,遠景發揮自身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強大的產業帶動能力,初步形成以遠景、隆基、協鑫集團、上汽紅巖等企業為龍頭的新能源電池、裝備及汽車制造產業鏈,并在零碳產業園率先使用綠電生產零碳產品。
零碳新工業體系的打造,不僅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更需要一套國際性的標準。有了標準,零碳產業園這一模式才有可能在中國乃至世界進行復制和推廣,相關標準和評價機制才有望和國外相關法律法規打通,零碳產業園才有底氣能打破碳壁壘。
在零碳產業園設計之初,遠景就聯合了國際領先的認證機構法國必維集團、國內權威機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共同發布全球首個“國際零碳產業園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與SBTi科學碳目的的要求一致。
在國內,為助推零碳產業園區的建設,遠景和內蒙古自治區又一起打造了《綠色電力應用評價方法》、《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和《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范》等地方標準。
在10月26日的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大會上,遠景攜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歐盟駐華標準化專家項目、德勤中國、TüV南德、DNV挪威船級社等國內外權威機構及企業共同啟動零碳國際標準建設暨綠色貿易鄂爾多斯行動,旨在共同打造與國際、國內接軌的零碳標準,推動國際認證互信和國際綠色貿易,提高產品綠色競爭力,助力鄂爾多斯融入全球綠色貿易。
三、
這樣一種規則的重寫,對內蒙古而言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使其有機會成為中國綠色工業產品出口的高地。
地處高原的鄂爾多斯不僅是傳統能源“寶藏”大市,也是一類風能資源區和二類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全年平均日照時數可達3000小時,開發條件優越。
這座以“羊煤土氣”為傲的資源型城市正在以無比堅定的決心,轉型成為一座能夠永續利用可再生資源的新興城市。
一系列綠色工業生態的產業集群正在建立起來。
以遠景動力電池產業為主,園區目前已入駐 9 家新能源頭部企業,初步形成以遠景科技集團為龍頭,華景、萬鋰泰、镕鋰為配套的電池及儲能產業鏈。
張雷表示,今天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生產的80%的電池產品出口到歐洲、美國、新加坡,而且這批電池產品已經獲得了碳中和認證。當未來電池碳關稅壁壘實施、電池的競爭愈演愈激烈的時候,鄂爾多斯的產品、內蒙古的產品,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競爭力。
根據官方預計,到“十四五”末,鄂爾多斯全市新能源裝機將超過5000萬千瓦,“風光氫儲車”產業總產值超5000億元,建成世界最大的光伏產業基地、最大的儲能產業基地、最大的氫能產業基地、最大的新能源重卡基地。
屆時“風光氫儲車”產業總產值超5000億元,與鄂爾多斯當今的GDP總量相當。
每一次能源轉換都會誕生工業和產業的新形態。鄂爾多斯率先抓住機遇,這里將會成為綠色工業的新高地,也將成為國際貿易的新樞紐。
而中國工業的綠色轉型,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全新發展機遇的答案就在內蒙古的風中飄蕩。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