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稱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下稱環資司)發布《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下稱《試點方案》),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
12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印發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的通知》,確定張家口市等25個城市、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0個園區成為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
日前,界面新聞雙碳頻道就《試點方案》和中國碳達峰進展,專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
在采訪中,趙鵬高對《試點方案》的政策定位、部署要求和激勵措施等作了解讀。他表示,中國的“雙碳”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從當前的進展看,中國定能順利實現碳達峰目標。此外,他對各地開展碳達峰建設提出了有關建議。
界面新聞:《試點方案》是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次從城市、園區層面出臺的碳達峰政策。與此前各地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開展的碳達峰建設相比,新方案的出臺有哪些意義?
趙鵬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
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加大中央對地方推進碳達峰的支持力度,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試點城市和園區給予支持,加快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為全國提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各地區能源結構、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不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也面臨著不同的困難挑戰。雖然31個省區都制定了省級碳達峰實施方案,但在城市和園區層面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細化和探索的工作。
開展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建設,將有效激發城市和園區主動性和創造性,圍繞綠色低碳轉型開展探索,為全國提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界面新聞:相比省(市、自治區)級層面開展的碳達峰建設,環資司期望各地在試點建設碳達峰城市或園區時,具體在哪些方面更加細化或創新?
趙鵬高:城市和園區是集聚人口、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也是能源消耗、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集中的區域。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突破65%,城鎮人口達到9.21億。
伴隨著中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城市和園區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將更加凸顯,資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將更加集中,毫無疑問是碳達峰行動的主戰場。
建議各地按照《試點方案》有關部署,結合自身實際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確定試點任務方面,既要與國家和省級要求對標對表,又要體現特色,謀劃若干務實管用的舉措。
組織重點工程方面,既要聚焦重點領域、突出降碳導向,又要促進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強化科技創新方面,既要注重關鍵技術研發,又要完善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機制,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
完善政策機制方面,要堅持“降碳”導向,夯實碳排放統計核算基礎,推動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探索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政、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
開展全民行動方面,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大力宣傳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建立綠色生活激勵約束機制。
界面新聞:《試點方案》提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統籌現有資金渠道,對符合要求的試點建設項目予以支持。該項資金支持措施預計何時推出?資金規模大致在怎樣的水平?
趙鵬高:對于試點城市和園區的項目,只要符合有關條件,并且能夠對試點工作形成有效支撐的,我們都將通過現有渠道積極支持。同時,我們也會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推送給金融機構,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試點項目建設。
界面新聞:《試點方案》還提到,有關省區發展改革委要對試點成效突出的城市和園區予以通報表揚。除此之外,國家發展改革委或地方政府還可能推出哪些新的政策,以激勵試點城市和園區的碳達峰積極性?
趙鵬高:試點不是政策洼地,重在激勵地方先行探索。
對于試點建設成效突出的地方,我們將推動試點建設過程中好的經驗做法上升為國家政策制度和法規,予以通報表揚的同時,也將在全國生態日、全國節能宣傳周、聯合國氣候大會等國內外重大場合進行宣傳,打造“雙碳”行動的示范樣板。
界面新聞:《試點方案》統籌考慮各地區碳排放總量及增長趨勢、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等因素,選取了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5個省(自治區)作為首批試點地區。可否以某些省(自治區)為例,談談當地碳達峰面臨的特殊挑戰,以及期望這些地方如何以《試點方案》為契機,探索做法和經驗?
趙鵬高:首批試點的15個省(自治區)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功能定位各異,也具有一定代表性。以內蒙古自治區和廣東省為例:
內蒙古自治區是典型的資源型地區,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的特點突出,新能源資源也比較豐富。推進試點工作中要大力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同時,要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引導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
廣東省是國內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能耗總量大,用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仍面臨困難挑戰。推進試點工作中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積極推進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同時,積極開展制度創新,探索和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機制。
界面新聞:距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已滿兩年,全國及地方在碳達峰建設上取得了哪些成績?還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趙鵬高: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強化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狠抓工作落實,推動“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和積極成效。
一是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各有關部門出臺12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和11份支撐保障方案,31個省(區、市)制定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二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累計完成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超過5.2億千瓦。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3.84億千瓦、裝機占比達到49.6%。
三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十四五”以來壓減粗鋼超4000萬噸。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同比增長41.7%。
四是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截至2022年底,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91.2%,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超300億平方米。截至今年9月,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31.6%,保有量達1821萬輛,占全球60%。
五是生態系統碳匯穩步提升。“十四五”以來年完成國土綠化超1億畝,中國森林覆蓋率達24.02%,森林蓄積量194.93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六是“雙碳”工作基礎能力顯著增強。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實施“十四五”百項節能降碳標準提升行動,啟動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推動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開展干部教育培訓和專業人才培養。
七是綠色低碳政策機制更加完善。2020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生態環保相關資金1.78萬億元。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截至今年6月,兩項工具貸款余額分別為4530億元、2459億元。建立健全綠電交易和碳市場體系,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綠電交易878億千瓦時,全國碳配額交易3.82億噸。
八是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中德簽署政府間《關于建立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制的諒解備忘錄》、中美發表《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陽光之鄉聲明》。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積極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等多雙邊議程,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時間緊、任務重,能源和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在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中國的“雙碳”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困難、挑戰:
一是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沖突導致全球能源供需失衡,中國能源保供面臨更大挑戰,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是有的國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名,構筑“碳壁壘”,對國內優勢產業進行打壓,產業轉型升級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是“雙碳”工作基礎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綠色低碳創新投入總體偏低,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動能有待進一步加強。
界面新聞:距離“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漸行漸近,中國目前整體碳達峰的進展如何?
趙鵬高:雖然國內“雙碳”工作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只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穩步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就一定能夠順利實現碳達峰目標。
從幾個關鍵指標看:一是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2022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已達到17.5%,預計可穩步完成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左右的目標。
二是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截至今年9月,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總容量已達到9.2億千瓦,預計可順利完成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
三是森林蓄積量。2021年中國森林蓄積量已達到194.93億立方米,提前九年完成2030年森林蓄積量190億立方米的目標。
四是碳排放強度。2022年中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已累計下降超過51%,完成2030年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標雖面臨困難和挑戰,但經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界面新聞:總結過去兩年的經驗,環資司對地方開展碳達峰建設有何建議?
趙鵬高:在推進碳達峰試點建設的過程中,建議各地著力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探索綠色低碳轉型路徑。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探索能源和產業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路徑,為全國提供可參考、可借鑒的經驗做法。
二是探索培育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要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培育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雙碳”工作的協同并進、相互促進。
三是探索構建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機制。充分發揮城市和園區層面工作的靈活性,積極探索、先行先試,為國家層面和其他地區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機制的構建完善提供支撐和參考。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