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杭州亞運會特許商品零售店,不少市民游客正在選購、拍照打卡。“零碳吉祥物玩偶‘宸宸’‘琮琮”‘蓮蓮’”、“10個回收飲料瓶做成的雙肩包”、“1000克稻殼做成的零碳飛盤”、“負碳材料制成的可回收沙發凳”......琳瑯滿目的綠色低碳產品,詮釋了本屆杭州亞運會的綠色“主色調”。
進入九月,亞運的腳步,清晰可聞。首次舉辦重大國際綜合性賽事的杭州,如何向亞洲乃至世界展示“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賽理念?杭州亞運會將綠色和減污降碳協同理念貫穿亞運會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力求真正做到“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交出了一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答卷。
源頭協同
聚焦“源頭協同”,杭州亞運會統籌能源、規劃建設、交通運輸等方面,圍繞綠電供應、零碳供能,多領域共促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風能、水能、光伏……杭州亞運會繪就綠色“主色調”的重要一筆便是綠色能源。在浙江電力交易中心,數字化平臺顯示,亞運所用綠電有來自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嘉峪關、黃土高原等地的光伏發電,也有來自新疆哈密、巴楚等地的風力發電,穿過曠野戈壁、跨越崇山峻嶺,此外浙江省內的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等綠色能源,正通過一根根電纜點亮亞運。目前,杭州亞運會的場館和相關設施,都已實現100%綠色電能供應。
在杭州奧體中心體育游泳館,智能導光系統通過屋頂的210根導光管,將室外自然光引入場內,每年可節約10萬度電。在杭州拱墅運河體育公園體育館,這種不用電的“燈”,為訓練館提供了日間照明。照明不用電的秘密,就源自于分布在屋頂的這一個個如同飛碟一樣的導光孔。光通過導光孔的筒壁反射到訓練館之中,讓場館在不用電的情況下,也有日常8.5小時的照明。
據介紹,杭州亞運會的場館建設堅持“能改不建”原則,56個競賽場館中除了12個是新建場館,其他都是改建或者臨建。44個改建或臨建場館中,都已推行裝配式建筑與可循環、可再生材料,傳遞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低碳綠”。
9月3日,2000多輛亞運會、亞殘運會官方服務車輛在杭州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這些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將賽場、亞運村接駁等多個場景下穿梭,提供綠色智能的亞運出行體驗。亞運會還開辟了公交服務專線,線路聯通綜合客運樞紐、主要地鐵站、重要客流集散地、亞運村(分村)、亞運會場館等。亞運小交通的實踐,在直接促進城市大交通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也為未來城市交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探索了路徑,提供了范例。
數智賦能
從場館建設到運動員出行,一場亞運會有多少碳排放?于近期上線的“亞運碳中和-減污降碳協同”數字化管理平臺可以給出答案。
該平臺首次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到碳排放采集、核算、減排、注銷、評價管理全流程,6座城市,13個領域,2大碳減排類別,實現了碳排放全過程數據的可回溯、可查詢、可動態更新,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學完整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展示了碳中和管理數字化、減污和降碳協同化、碳中和抵消多樣化、碳中和參與全民化等特色成果。
“比如,一個運動員從馬來西亞到杭州參會,他首先要坐飛機抵達杭州,再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到比賽場館。他的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原來都是手工計算的,現在可以把他的出行數據從亞運一站通導入到該平臺,自動核算出他的碳排放數據。”杭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前期亞運場館和道路建設等可能產生的碳排放數據,都已經導入該平臺,經過龐大的測算,預計杭州亞運會將排放92萬噸二氧化碳。
杭州市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第一城”優勢,聚焦“平臺協同”,多領域、多行業推進數智賦能,為亞運添綠。
打開“無廢亞運”應用場景,亞運村、亞運場館、接待飯店等重點區域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等相關固廢數據正實時更新。圍繞亞運固廢保障要求,該應用可適時監控賽期相關固廢產生、轉運、處置等情況,以“亞廢碼”實現“一碼”管控全鏈跟蹤,快速分析預警,及時閉環處置,確保重點管控生活垃圾安全處理100%、重點危廢企業安全監管。
“依托‘無廢亞運’相關監控數據,如人均產廢量、可再生資源回收率、無害化處置率等數據,通過分析評價和模型模擬構建,發布‘無廢亞運’指數,適時對源頭減量成效進行評價,為‘無廢亞運’提供重要的數據保障,積極助推亞運會碳中和。”上述負責人表示。
杭州亞運村內的“吃住行”,也折射著智能綠色理念。
在“云上亞運村”數字化平臺首頁的“低碳賬戶”內,顯示有低碳積分和碳減排量等信息,“村民”在這里每一次低碳行為,比如光盤行動、購物不要塑料袋等,均可獲得低碳積分,兌換麥秸稈材質制作的飛盤等禮品。
全民共享
亞運會不僅僅是一場體育盛宴,它帶來的綠色低碳新風尚,正不斷浸潤到人們的點滴日常。
“阿姨,你的舊衣服不僅能二次利用,還能為亞運會做貢獻呢。”日前,在杭州市余杭區白鷺郡南社區,浙江虎哥環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虎哥回收”)的工作人員一邊給舊衣服稱重一邊說。舊衣服回收如何與亞運會沾上邊?
原來,虎哥回收通過APP或小程序有償線上回收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將這些可回收物按公斤通過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方法學的計算公式換算成相應的碳減排量,在經過第三方專業核證機構核證后,到浙江省碳普惠減排量登記備案系統備案,然后與杭州亞組委簽署捐贈協議,最終將這些碳減排量用于亞運會碳中和。
“亞運會碳中和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深入實施亞運會綠色行動、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量;對一些不能減少的碳排放,通過單位和個人捐贈碳配額、碳信用、碳普惠等方式進行碳抵消,最終實現碳中和。”杭州亞組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共有45家單位參與捐贈,單位類型包含政府機關、央企、省屬企業、民營企業等,涉及多個行業,參與范圍覆蓋省內11個設區市。
公眾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助力亞運碳中和?
只要在支付寶搜索“亞運碳中和”,進入“人人1千克、助力亞運碳中和”活動界面,市民就可在螞蟻森林上將綠色出行、線上辦事等60余種日常低碳行為積攢的能量捐獻給“亞運碳中和”。螞蟻森林就會相應的從碳市場購買等量的碳信用,直接捐贈給亞組委。活動首次把綠色生活、互聯網參與、減污降碳等工作有機融合,并首創推出大型活動碳中和數字紀念獎牌,贈送給貢獻綠色能量達到一定數量的用戶。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06億人次參與此項活動,共捐碳10.5萬噸。
此外,“我為亞運種棵樹”活動以“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為載體,開發“浙里種樹”應用程序,截至目前共有1800余萬人次參加,植樹4800余萬株,建設亞運碳中和林26片。
從布局綠色能源到深化“無廢”理念,再到掀起愛綠風尚……亞運會的綠色“主色調”,亦繪就了一幅青山常在、綠水長青的美麗畫卷。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