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柳葉刀》(The Lancet)聯合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舉辦“《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西太平洋地區氣候變化與健康適應專輯”發布會,專輯共集合了來自西太平洋地區澳大利亞、中國、日本、新西蘭、新加坡和越南6個國家的氣候變化與健康適應報告,內容對各國現有的氣候變化政策、獨特的人口和地理結構、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和氣候變化適應措施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為深入理解和應對氣候變化在西太平洋地區帶來的健康挑戰提供了一份全面而深刻的總結報告。
發布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發布會上,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創始院長、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干事陳馮富珍發表線上致辭。她指出,世界正處于一個獨特的十字路口,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成為人們當前必須面對的挑戰。其中,氣候變化對健康的深遠影響可能發生在全球每個地區、每個人身上。健康適應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先發制人的行動。有效的因地制宜措施應當建立在充分的本土證據基礎上,其中西太平洋地區是這一議題的焦點。本專輯關注的西太平洋地區有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近19億人口,其獨特的人口和環境特點對尋求全球氣候變化的解決之道而言至關重要。本專輯通過全面總結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科學證據,為人類提供必要的健康適應措施倡議來防止未來危害的發生。
《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主編蔡杰在致辭中介紹,該系列于本周發布包括6篇綜述文章,系統回顧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各國在氣候變化適應方面的不同進展水平,包括澳大利亞、中國、日本、新西蘭、新加坡和越南。盡管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但與許多其他健康挑戰一樣,易受影響的人群和地區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更大。人們需要關于氣候變化和健康的本地證據來指導未來的政策制定,這也是系列中不同論文中提到的。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副教授紀思翰是專輯的發起人和主導策劃者。他說:“自2021年起,我與《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及多位國際專家積極溝通,我們組建起臨時‘團隊’,多次召開會議開展學術討論。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專輯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今天正式發布。期待本專輯能夠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有所幫助。”紀思翰在發布會上介紹了來自中國的報告。報告指出:“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在推進公眾健康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氣候變化的腳步在全球不斷加快,中國正面臨著生態變化和城市熱島效應導致氣溫上升的嚴峻挑戰。這些不斷加劇的挑戰對公眾健康帶來深遠影響。面向氣候變化的‘健康適應’問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采取若干適應措施,以保障公眾健康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現實任務?!?? ?
這份來自中國的報告提出“中國氣候變化適應措施”,具體包括:加強碳中和與健康共同效益;改進氣溫預警系統,優化城市空間規劃,優化室內環境,推進自然植被、綠色空間和空調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保護弱勢群體免受氣候風險的公眾認知,發展環境工程學和健康技術,加強學術界與決策部門之間的協同8項措施。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郭玉明、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副教授紀思翰、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Kim Yoonhee、新西蘭奧塔加大學教授Simon Hales、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Seow Wei Jie、昆士蘭大學高級講師Dung Phung分別發表主旨演講。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