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生產端和消費端都在劇變,全球貿易秩序也在經受挑戰,地緣政治沖突的走向尚不明朗,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最近兩年世界風云變幻,戰爭和能源轉型正在重構世界能源版圖并重塑整個世界。
蘇聯解體30余年來,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矛盾不斷深化,最終演變成戰爭。除了歷史文化和政治因素外,圍繞蘇聯時代天然氣利益分配的持續斗爭也是重要原因。俄羅斯控制著天然氣上游資源和生產,而烏克蘭控制著過境運輸,俄羅斯一直致力于改變這一格局。
近年來,東歐和前蘇聯里的獨聯體國家正在逐步融入歐盟和世界大市場,原先的易貨貿易開始消解,東歐的天然氣孤島現象開始消亡,而作為天然氣過境陸橋的烏克蘭的作用正在塌陷。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天然氣上的矛盾沖突也由能源危機演變成一場地緣政治危機。
2023年3月初WTO發表了《烏克蘭戰爭一周年:對全球貿易和發展的評估》報告,報告指出:盡管價格上漲,但貿易量保持穩定。這凸顯了開放的貿易體系對經濟彈性的重要性,因為它有助于在不同供應來源之間切換,多邊貿易體系迄今經受住了這些沖擊。
2001年中國加入WTO,多邊貿易體系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造福了整個世界。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下出現了以價值觀為中軸重構區域集團,進而割裂多邊化的苗頭。
俄烏戰爭歷時已近兩年,仍然僵持,如何以及何時結束仍然難以預測。哈馬斯以色列沖突激烈爆發如何影響中東格局,對全球油氣供給和價格的沖擊仍有待觀察。2024年的世界能源大格局,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增加。
一、俄歐能源版圖重構
俄羅斯的資源稟賦讓它有了全球性的影響力,對此普京說:“我從來沒說過俄羅斯是一個能源超級大國。然而我們成為能源超級大國的可能性卻比世界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大。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俄羅斯是三個 “千萬桶俱樂部”( 日產千萬桶石油)成員之一,和沙特阿拉伯一道是OPEC+中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國家。俄羅斯還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而且是第一大天然氣出口國。油氣收入在俄羅斯的政府預算和出口收入中的比例都在50%左右,有些年份曾達到60%。
作為一個整體的歐洲,尤其是德國,關于俄羅斯天然氣的議題,存在觀點不一致的兩大陣營。第一個陣營把經濟和效率作為他們看待事件和制定政策的出發點,他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在天然氣的商業和監管政策上將俄羅斯政府和歐盟、俄羅斯天然氣股份公司和歐洲客戶區分開來。
第二個陣營認為,俄羅斯與歐洲、德國的天然氣貿易從根本上講是關乎地緣政治和安全的。俄羅斯在東歐的天然氣定價方法是給予或拒絕政治恩惠的系統性政策的一部分,出口價格是實現其國家外交戰略的政治影響力的手段。把天然氣作為能源武器,供給中斷已經多次發生過。西歐和德國的外交和安全界廣泛認為,忽視這種可能性是幼稚的。
研究數據表明,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出口曾在2023年四五月份一度超過開戰之前的高峰,但七月份后出口持續下滑,9月份同比下降了40%左右。加上石油價格近期滑落至80美元/桶上下,較開戰初120美元/桶的水平跌掉了30%多。戰爭持續,擴大征兵,打仗打的是錢。收入減少,支出增加,給俄羅斯的財政收入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困難。這就不難理解,俄羅斯出臺了“先交貨后支付”的佘售政策以促進出口,還恢復了給意大利的天然氣供應。
能源公司和經濟研究學者傾向于捍衛效率,而政策智囊則強調安全。政府部門根據其職責的不同,所持立場亦不同。曾經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歷程的不同,西歐和東歐對俄羅斯能源的態度差異明顯。在西歐,長期的自由市場經濟環境和冷戰勝利結束了敵對意識,經濟和效率優先占主導地位。在東歐,自由市場經濟還在建立中,歷史造成的安全考慮占據主導地位。同時,何種觀點能在一個國家占據主導,也取決于它與俄羅斯的地理距離。距離越近,對俄羅斯安全防范的意思就越強,波蘭就完全屬于“安全陣營”。
“德國處于一個特殊的位置”,著名的美國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問題專家塞恩.古斯塔夫森在他的新著《天然氣橋—重塑歐洲能源新格局》中寫道,“處于兩個陣營的中心。因此,毫不奇怪,它的立場是矛盾和復雜的。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市場自由化已經在德國如日中天,它傾向于加強效率。冷戰結束直到最近(俄烏戰爭之前),德國整體上對俄羅斯的政策一直是經濟主導。”
美國德國問題專家蒂芬.薩博寫道:“經濟是德俄關系的驅動力(3.140, 0.27, 9.41%),幾乎所有德國的俄羅斯觀察家都把這一因素視為不變的因素,并且傾向于采用地緣經濟方法,而不是以(安全)為導向的方法。無論在更廣泛的關系中出現何種起起落落,從德國的角度看,經濟關系仍是一個成功的故事,仍是它的錨。”
兩德統一之后,德國一直主導著德俄關系。在赫爾穆特.科爾擔任總理的整個任期內,兩國關系保持友好,且在他的繼任者格哈德.施羅德任期(1998-2005年)達到頂點。施羅德和普京之間有著親密友誼,施羅德成為德國在俄投資和能源政策對話的主要倡導者。
2005年9月,德國大選前十天,普京來到柏林,在施羅德和普京兩位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德國巴斯夫集團簽署了后來被稱為“北溪1號”的天然氣管道合同。施羅德在這次大選中落敗,不久他就接受了北溪管道股東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這讓德國公眾震驚。建設北溪1號管道讓東歐國家憤怒不已,當時的波蘭總統譴責這份合同是“普京--施羅德條約”。波蘭國防部長更為直接,譴責該管道堪比1939年納粹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協定”。西歐當時的反應基本上是積極的,但今天歐洲安全界認為施羅德走得太遠了,他強調經濟超越政治的政策是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
施羅德的繼任者默克爾和普京之間艱難的個人關系象征著日益緊張的國家關系。所有的回述者都認為他們第一次見面時關系就很糟糕,后來15年的會面和電話交談,他們之間的關系已經變成了一種例行公事,可以完成重要的事務,但沒有任何溫暖和信任。
默克爾的傳記作者斯蒂芬.柯內留斯寫道:“他們在生活中走過相似的道路,幾乎就像鏡像一樣……每當普京和默克爾會面,兩種世界觀就會發生碰撞。對默克爾來說,柏林墻倒塌是一次解放,而對普京來說這令他痛苦,他認為蘇聯解體是一個歷史失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讓我們可以理解兩位領導人在處理歐洲與俄羅斯、德國與俄羅斯,烏克蘭與俄羅斯、制裁俄羅斯和支持烏克蘭等諸多重大事務的不同方式和心理感受。
備受爭議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是在默克爾任期內投資建設的。對于該項目的激烈爭論,幾乎涉及了經濟、政治、法律等各個方面。支持者認為該管道從西伯利亞到歐洲最直接、成本最低的路線,存在很強的經濟理由,反對者譴責北溪2號是純粹的地緣政治項目。美國和歐盟議會強烈反對該項目,認為該項目將增加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北溪2號和俄烏爭議、俄烏沖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兩條新管道開始運營,通過烏克蘭向歐洲運輸俄羅斯天然氣賺取的收入就會減少,甚至是最終會被消除。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默克爾明白德國公眾在對俄政策上存在嚴重分歧。2014年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之后,在處理俄羅斯天然氣政治的問題時,默克爾采取了堅持制裁的同時保持務實的中間立場——盡可能把天然氣相關事宜作為私營部門的事,國家通過監管機構參與其中。
2022年12月之前,歐盟都沒有采取重要舉措限制從俄羅斯進口化石燃料,因此2022年歐盟對俄羅斯的進口額保持在高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這一局面在2023年戛然而止。自戰爭開始以來,歐盟推出了十輪對俄羅斯的制裁,目的就是減少俄羅斯能源出口的收入,減少其支持戰爭的財政來源。歐盟對俄羅斯能源出口的制裁和限制已經陸續生效,現在歐盟已經禁止從俄羅斯進口原油、成品油和煤炭。以德國為例,戰前德國能源進口中的俄羅斯占比分別為天然氣55%、煤炭50%、石油30%,到2023年1月1日,這些數字全部歸零。
面對西方制裁,俄羅斯轉向亞洲尋找替代市場。在那里,以折扣價格出售的俄羅斯石油并不發愁銷路。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國紛紛從俄羅斯增加石油進口,處于經濟危機或飽受通脹之苦的國家,比如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也趁機購買俄羅斯低價石油。
中國一直都是俄羅斯石油的大買家。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占中國進口總量的16%,2022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8625萬噸,比2021年增加8%。
過去一年,印度以驚人的速度從俄羅斯購買原油。戰前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石油非常少,僅占印度石油需求的約1%。如今俄羅斯已是印度最大的原油進口來源地,占比25%。2022年12月,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是2021年12月的33倍。
2022年6月至11月,土耳其每天平均從俄羅斯進口39.9萬桶原油。到2022年11月,來自俄羅斯的原油已經占據土耳其進口份額的80%。專業咨詢公司路孚特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土耳其從俄羅斯購買柴油超過75萬噸,2022年全年進口數量達到505萬噸,這一數字在2021年為399萬噸。
二、俄烏天然氣爭斗
蘇聯的天然氣出口戰略由兩部分組成。第一是對東歐的出口,低價供應這些國家以換取政治忠誠。第二是向西歐出口,以換取硬通貨,在嚴格的商業基礎上進行。
蘇聯對東歐天然氣出口戰略造成了東歐“天然氣孤島”現象。蘇聯解體25年之后,曾經的蘇聯衛星國不僅與歐洲天然氣系統的其他部分隔絕,彼此之間也相互隔絕。其結果是,他們不僅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給,也依賴其價格和合同條款。烏克蘭成了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過境國,1994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總量的91%過境烏克蘭,2018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41%,而俄烏戰爭發生一年后的今天,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降到了10%以下。
過去30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關系一直是沖突與合作并存。這是一個硬幣的兩個側面,一場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圍繞蘇聯時代天然氣利益分配的持續斗爭。俄羅斯控制著天然氣生產,烏克蘭控制著過境運輸。在過去這些年里,隨著普京的日益強大,俄羅斯政治明顯實現了集中化,但在烏克蘭這一面,政治權力在政治家和寡頭的敵對聯盟之間不可預測地左右搖擺,經濟衰退社會分裂。2014年俄羅斯以武力手段肢解克里米亞,并分裂了頓巴斯州和頓涅斯克州。2022年2月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占領烏克蘭東部四個州,這四州隨后舉行“公投”,宣誓加入俄羅斯。
自2000年以來,俄羅斯的戰略就是天然氣過境管道繞開烏克蘭。俄羅斯先后建設了土耳其流、藍流、北溪1號和北溪2號等多條天然氣管道,均繞開烏克蘭。北溪2號管道建成后,普京完全繞開烏克蘭出口天然氣的設想大功告成,俄烏戰爭同時爆發,歐盟實施了十輪制裁,北溪1號北溪2號管道被炸,俄羅斯出口歐洲油氣基本歸零。俄烏戰爭只一年,俄羅斯(蘇聯)和歐洲用五十年建立的石油天然氣貿易體系就不復存在,巨量的油氣貿易清零。
2000至2012年間,俄羅斯石油出口額從每年260億美元增至1284億美元,天然氣出口從每年170億美元增加至670億美元。(耶金《能源新版圖》)。與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兩位前總統比,普京的運氣非常好,從其擔任總統的2000年開始,石油價格持續上揚,俄羅斯的石油產量也恢復增長,俄羅斯經濟由弱到強。居民收入增加了,養老金增加了,國際債務還清了,國防開支增加了,還建立了規模不斷擴大的“穩定基金”,普京的聲望和自信心隨之顯著提高。為“恢復俄羅斯世界大國地位”,普京開始系統籌劃,重新發揮俄羅斯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構建新的聯盟、加強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能源是俄羅斯的經濟命脈。根據俄羅斯海關數據,2020年俄羅斯對外貿易額為571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3382億美元,燃料和能源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49.7%;2021年對外貿易額7894億美元,其中出口額4933億美元,燃料和能源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54.3%。制裁俄羅斯,能源領域自然是重中之重。G7已經發布共同聲明,承諾逐步減少或禁止進口俄石油。
2023年3月8日,歐盟委員會提出名為“RePowerEU”的計劃大綱,旨在讓歐洲在2030年之前擺脫對俄羅斯的化石能源依賴。德國也暫停了前總理默克爾扛住巨大壓力才促成的北溪2號項目。北溪2號是德俄之間的核心議題之一,投資了100多億美元,尚未輸送一立方米天然氣,就在2022年9月連同附近的北溪1號管道一起被炸,1100億立方米的管輸能力(與過境烏克蘭的最高通氣量相當)基本清零。
北溪管道被炸,除了切斷俄羅斯與歐洲之間天然氣流通量最大、運行效率最高的物理連通之外,另一個嚴重后果是開啟了故意破壞重大跨國民用能源基礎設施的惡劣先例,歐盟主席稱之為“歐洲現代歷史上的第一次”。這是人類文明的重大倒退。
1991年伊拉克從科威特敗退時薩達姆下令點燃數百口油井,為撲滅大火花了幾個月的艱苦努力。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也癱瘓了南聯盟的電網等基礎設施。但這是交戰雙方之間的戰爭行為,發生在交戰國的領土上,是參戰方的資產。而這次北溪管道被炸發生在非交戰國的專屬經濟海域(非主權國家領土);資產權益分屬幾個國家;破壞者匿名并秘密行動,不一定是參戰的一方。
北溪1號和2號天然氣管道被炸,相當于兩次2.0級左右的地震,并引發嚴重的天然氣泄漏。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公告說,大約有8億立方米天然氣被釋放到大氣層中,相當于58萬噸甲烷一次性地排放到大氣層。甲烷是最有害的溫室氣體,其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相當于500萬噸二氧化碳,有專家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溫室氣體環境污染事件。
三十年間,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古斯塔夫森在其《天然氣橋》一書中對此做了五點總結:
第一,天然氣租金縮水。隨著俄羅斯從蘇聯時期繼承的天然氣遺產日益縮水,俄羅斯從天然氣盈余變成短缺。
第二,隨著天然氣貿易轉向貨幣化,易貨貿易已經消失,中間商已經消退,政治上受青睞的交易商的作用逐漸減弱。
第三,自2008年以來,土庫曼斯坦天然氣作為烏克蘭的替代天然氣來源已經消失,許多中間商的三角關系變成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直接關系。
第四,俄羅斯對獲取烏克蘭出口管道控制權的興趣已經消失。
第五,烏克蘭天然氣改革可能最終改變俄烏天然氣關系的基礎,而俄烏戰爭將導致俄烏關系的根本性改變。
三、美沙石油博弈
丹尼爾.耶金在其新著《能源新版圖》前言中開門見山地說:“能源背后有不同的力量在發揮作用,國家力量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大小不僅受到國家經濟實力、軍事能力以及地理條件的影響,還跟各國的宏大戰略和精心謀劃的雄心壯志有關。”“當今世界的另外一種力量則來自于石油、天然氣、煤炭、風能、太陽能(5.780, 0.00, 0.00%)以及核能,這種力量來源于以氣候變化為由的政策,尋求重構世界能源體系和走向凈零碳中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一直是世界上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最強和最雄心勃勃地要領導世界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那場頁巖革命顛覆了世界能源市場,重塑了全球能源大格局,進而重塑了全球地緣政治。激增的油氣產量不僅讓美國超過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重新成為世界頭號油氣生產國,還讓它實現了能源獨立并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油氣出口國之一。
美國原油產量的增加,加上戰略石油儲備的大規模釋放,以及市場對俄羅斯原油替代品需求的增加,推動著美國原油出口大幅增加。2022年,美國平均每天出口原油360萬桶,比2021年增長了22%(64萬桶/天)。
自2017年以來,亞洲和大洋洲一直是美國原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區,2022年占美國原油出口的43%(155萬桶/天)。自2018年以來,歐洲一直是美國原油的第二大目的地,2022年占美國原油出口的42%(151萬桶/天)。
烏克蘭戰爭及其引發的能源價格上漲加深了歐盟與美國的能源關系。在俄烏戰爭開始后不久,美國和歐盟就成立了歐盟-美國能源委員會,旨在減少歐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2023年4月初該委員會在布魯塞爾開會,歐盟和美國重申了確保能源安全的承諾,特別討論了2024年冬天的前景,以及在歐洲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一年之后加速綠色轉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 2022年,美國向歐洲出口了56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這占歐洲進口總額的40%,比我們前一年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增加了140%”。
在地質儲量、石油產量、石油收入和富余石油生產能力方面領先,再加上年富力強大權在握且雄心勃勃的薩拉曼王儲的領導,沙特阿拉伯不僅是中東地區的核心,也是在全球石油產業最有話語權的石油卡特爾歐佩克組織(包括Opec+組織)的實際領導者。
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業務遍及全球,主要從事石油勘探、開發、生產、煉制、運輸和銷售等,在利雅得上市。2022年,沙特阿美盈利1611億美元,創上市以來之最,是美國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同年560億美元利潤的近三倍,這主要受益于西方對俄制裁導致國際油價高企。
沙特阿美主席兼行政總裁納瑟爾預期,石油及天然氣在可見將來,依然不可或缺,目前風險是投資不足,這個亦是推高能源價格的因素之一,公司會將原油產量由去年的每日1150萬桶,提高至2027年的每日1300萬桶,為了增產,2023年的資本支出將達550億美元。
4月4日,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組織,突然宣布將再次削減原油供應100萬桶/日。俄羅斯隨即跟進,將已經宣布減產50萬桶/日的時間延長到2023年年底。加上2022年10月份宣布的每天200萬桶的減產,總共350萬桶/日,這約占世界石油供應的3%。原油減產將意味著汽柴油價格上漲,并可能加劇美國和歐洲的通貨膨脹,削弱西方對俄制裁的效果。
對此,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表示,此舉是“預防性的”,是在石油需求可能下滑之前積極調整供應。2022年10月歐佩克減產200萬桶/日未能阻止油價從每桶120美元以上的高點跌至2023年3月每桶73美元的事實看,歐佩克的立場似乎是正確的。
50年前,美國把沙特和歐佩克產油國納入“石油換安全”的石油美元體系,通過石油全球貿易打造了全新的“石油時代”,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如今,美國從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變成了石油出口國,成為歐佩克的競爭者,同時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國家由原來的石油美元輸出者變成了需要巨大資金投入推動國家經濟轉型的資金需求方。國家角色的巨大轉換,必然導致美國與沙特阿拉伯等歐佩克國家關系的根本性改變。
四、世界格局在動蕩中重塑
2023年3月31日,普京總統簽署了新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這是俄羅斯在2016年和2013年之后第三次發布對外政策構想。
盡管2016年的《構想》是在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后通過的,當時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關系也已不再樂觀,但2022年以來的地緣政治發展根本性地改變了國際關系中的力量平衡以及俄羅斯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因此,2016年的構想顯然需要更新。
新版《構想》使用了兩個新術語:“近鄰國家”、“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近鄰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曾在俄羅斯被積極使用過,后來基本上被廢棄了,因為這個詞有時會引起俄羅斯在獨聯體的伙伴們的不快。“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在2022年2月之后使用得越來越多,而且不再只被非正式的民間愛國團體使用,而是在俄羅斯官方代表的聲明中使用。
對比前后十年兩個不同版本,保持不變的一點就是“捍衛俄羅斯利益,不斷加強自己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影響力”。但在捍衛自身利益的觀念和實現手段上出現了巨大的差別,2013年版強調的是“軟實力”“融入”和“不對抗”,十年后的版本則突出“主權性”“多極多樣性”和“武力擊退”。這說明普京恢復俄羅斯大國地位的核心追求沒有改變,但由于世界經濟環境和國際地緣政治大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俄羅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俄烏戰爭不利等因素的影響,俄羅斯不再擔心激怒原來同在蘇聯屋檐下的鄰國(近鄰國家),因為已經籠絡不住了。同時直接點名了敵人——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我們感覺到普京的自信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2023年10月20日,歐盟“三巨頭”——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趕赴美國華盛頓,與剛從以色列返回的美國總統拜登會面。此次峰會距離2021年6月15日上一次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美國峰會已經過去了兩年余四個月,這也是拜登總統上任之后的第二次雙邊峰會。峰會結束之時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美歐提出在未來幾年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跨大西洋(4.090, -0.02, -0.49%)伙伴關系的路線圖,包含中東局勢、俄烏沖突、印太、中國、西巴爾干、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以及非洲等全球議題。
針對聯合實施"G7+"對俄羅斯海運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價格上限制裁效果和下步措施,此次美國歐盟峰會聲明認為:“有助于能源市場穩定,同時削弱俄羅斯為其非法戰爭提供資金的能力。如果我們有證據表明與價格上限政策有關的違規或欺騙性行為,我們打算根據各自的法律采取行動。”
在全球貿易體系和俄羅斯經濟較強韌性支撐之下,美國西方集團對俄羅斯實施的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制裁并未實現其預期的效果,此次美國歐盟峰會聲明的措辭表明美歐暫時不會出臺“一致行動”的進一步制裁措施。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 (ECFR) 高級政策研究員阿加特·德馬萊斯在其新書《事與愿違:制裁如何損害美國利益并重塑世界》中指出:“過去二十年來,制裁變得越來越流行,這一點也不奇怪:制裁有著許多賣點。首先,制裁是美國展示決心與懲戒行為不端的快捷方式。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華盛頓只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就對莫斯科實施了制裁。此外,制裁的成本很低。只需要少數公務員就能起草制裁措施。而執行制裁的重擔則落在了跨國公司與銀行身上,這些主體需要承擔機會的喪失以及相應的合規成本。”
俄烏戰爭和能源轉型正在重塑世界,WTO規則下的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很大程度上減緩了戰爭、地緣政治沖突和單方面制裁造成的沖擊。但愈演愈烈的以價值觀為中軸重構貿易集團的趨勢正在割裂已經形成的全球性貿易體系。俄羅斯的“第三版外交政策構想”、美國歐盟今年峰會的聲明和突然爆發的哈馬斯以色列沖突都是世界進入“百年巨變新時代”的不確定因素。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也許是我們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