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極地法律與政治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共同發布了《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22)》。報告指出,北極國家相應調整國內能源政策,通過加大本國自主能源供應、促進能源進口多元化等途徑以減少外部危機對本國的消極影響,同時也穩步推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如期實現本國脫碳目標。
報告稱,北極國家調整能源結構是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加速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北極國家能源供給結構變化主要表現為俄羅斯開拓新興能源市場,出口重心向亞洲轉移;挪威、美國通過向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以填補歐洲能源供給缺口;電力供應系統較為發達的北極國家則通過與周邊國家開展合作,建設電力供給網絡暫緩能源危機。
報告指出,北歐國家作為北極理事會的核心成員,高度關注北極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北歐國家更新了氣候目標,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實現脫碳轉型。這些政策強調發展可再生電力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交通、建筑、工業等部門的電氣化,同時也將氫能作為關鍵技術路徑。北歐國家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在減少北極地區碳排放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助于引領北極航運部門的綠色轉型,也推動北極理事會關注氫能源等新興能源技術,同時為北歐國家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定奠定了話語權基礎。
此外,報告還分析了北極國家在科技治理方面呈現的新變化。當前北極科技治理既呈現國際行為體多元并存、國際合作分陣營進行、全球性議題重要性上升的新變化,也面臨著新雙邊科技治理機制出現、多邊治理平臺停擺、重點議題亟待協商的發展趨勢。
報告指出,北極國家開展北極科學外交主要集中在科學基礎設施、科學教育合作、具體領域的科學合作三個方面。受制于當前北極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一些具體合作項目進度緩慢,部分科學合作甚至中斷,北極國家之間缺乏科學合作的信任基礎,科學外交受到阻礙。北極域外國家的北極科學外交歷經20多年的發展,逐漸具備參與主體多元性、開展維度多重性和實施形式多樣性的特點,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表現為域外參與者增加、機制化和區域化趨勢增強以及靈活度提高等方面。
當前,在破冰船領域,各國雖然都有雄心勃勃的破冰船建造計劃,但整體進展緩慢,短期內難以打破俄羅斯的絕對優勢地位。在通信系統領域,各國的需求與能力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衛星通信和國際合作是未來一個時期各國北極通信系統建設的重點方向。在實驗裝備領域,裝備的自主化、智能化趨勢日益顯現,這給了傳統的北極科研弱勢國家彎道超車的機會。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