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林立,固體廢物再生循環;“綠島”興起,廢氣廢水集中處理;創新加碼,危險廢物“趨零填埋”……在浙江紹興,從垃圾分類到自覺減排,從就地焚燒到收運“反哺”,“無廢”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作為全省最先開展“無廢”探索的城市,紹興2019年成為全國首批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之后又率先創成全省首批全域“無廢城市”,并同步培養“無廢細胞”,集中力量推動“無廢城市”建設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全域化。5年來,紹興在“無廢城市”建設的賽道上,始終跑在浙江省前列。
“無廢工廠”牽引“無廢”建設
走進位于柯橋區馬鞍街道的紹興市循環生態產業園,只見一輛輛垃圾運輸車正有序駛入卸料大廳。這些垃圾將在產業園內完成發酵、焚燒、再生的循環過程。“垃圾焚燒后鍋爐產生的蒸汽可以發電供熱,剩下的爐渣可以變為建筑原料。”園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凈化系統,高溫煙氣可實現達標排放,不會對大氣造成污染。
紹興是工業大市,自2020年啟動全域“無廢城市”創建以來,就特別注重以打造“無廢工廠”為抓手推動企業綠色化轉型,從整體上牽引“無廢城市”建設走深走實。據介紹,工廠企業是產廢的“主力軍”,紹興以此為重點抓好源頭化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就抓住了“無廢城市”建設的主線,也抓住了全域“無廢城市”創建的核心與關鍵。
2023年,紹興市共創建各類“無廢細胞”487個,其中“無廢工廠”71個、無廢企業集團3個,超額完成省定任務。在全省土壤和固廢監管工作現場會上,紹興市“無廢工廠”建設標準化試點被評為省級優秀。
隨著企業綠色化發展成為大勢,紹興市全域“無廢城市”水平不斷提高。目前,紹興“無廢”縣區覆蓋率達到66.7%,覆蓋比率位于全省前列。據悉,得益于“無廢細胞”建設工作的經驗,在籌備杭州亞運會期間,紹興市成功創建“無廢亞運細胞”13個,紹興奧體中心體育館入選全省第一批“無廢亞運細胞”。
“無廢城市”改善生態環境
前不久,諸暨八方熱電和三峰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燒飛灰資源化利用相繼進入實際推進階段,并公布了中標結果。
飛灰資源化利用,是“無廢城市”建設大背景下,紹興市探索危險廢物“趨零填埋”的又一實踐成果。尤其在2023年初,紹興市專門出臺了全省首個飛灰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扶持激勵政策,梳理形成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四張清單”,即《危險廢物填埋企業清單》《廢物清單》《項目清單》和《填埋清單》),明確分階段減量化、資源化措施,旨在進一步節約土地資源,助力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科學化解危廢填埋帶來的長期環境安全隱患。
同時,圍繞危險廢物“趨零填埋”,紹興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出臺《紹興市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許可證豁免管理工作實施方案(暫行)》,提出開展“點對點”定向利用首次申請、變更、延期、終止的實施程序,累計為21.53萬噸特定類別危險廢物進行了資源化利用,合計節約企業成本1.96億元。截至2023年12月底,紹興全市危險廢物填埋占比23.96%。
“無廢城市”建設本質上是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過程。“無廢城市”建設鋪開后,為加強“無廢城市”的可持續性,更好地凸顯“無廢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紹興市將治土清廢行動與“無廢城市”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污染防治進入全領域模式,為城市生態環境豎起牢固的安全防線。
不僅如此,經過多年努力,紹興市在危險廢物防治體系建設上更趨完善。在政府引導下,企業的自覺規范化運作加速了紹興市危廢收運體系的建立健全。
重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在紹興產業發展史上,印染化工企業的集聚搬遷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解決印染污泥出路問題是重要基礎。
當時,隨著袍江“五大印染組團”搬遷至濱海工業區,并陸續完成環評手續實現投產,柯橋區污泥日產生量突破了該區原有浙能環保和龍德環保兩家污泥處置單位2500噸的日處理能力,紹興環興污泥處理有限公司作為臨時應急處置單位,加緊對原有處置線的改造提升,確保全區印染污泥產生、處置之間的動態平衡,保障搬遷承接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達標安全。
紹興市無廢辦始終重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圍繞土壤污染防治,紹興市創新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督促變更為“一住兩公”的重點建設用地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
另一方面,紹興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市縣兩級質控覆蓋,全市共有28個地塊市級質控,37個地塊縣級質控,質控比例全省領先。圍繞地下水污染防治,紹興市率先啟動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著力構建重點區域和重點污染源監控相結合、多梯度、多類型的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
5年來,紹興關于“無廢城市”的創新探索和實踐成果還有很多。據了解,2023年,紹興市還受邀參加了綠色發展國際高峰論壇,在會上作關于“無廢城市”建設如何實現印染行業綠色循環提升的主旨發言,向國內外同行講述紹興“變廢為寶”“點綠成金”的精彩故事。
下一步,紹興市無廢辦將持續深化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持續擦亮紹興“無廢城市”這張金名片,為助力紹興市“五創圖強、四進爭先”作出貢獻。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