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也是生態環保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隨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兩會陸續閉幕,省級2023年的預算執行情況和2024年的預算草案也全部公開。去年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花了多少,今年計劃投入多少,重點聚焦哪些方面?記者對各地財政綠色“賬本”進行了梳理。
2023年多地生態環保財政支出增多
財政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基本手段。2023年,多地繼續加大對生態環保工作的財政支持力度。
聚力引導綠色低碳發展,2023年,上海市財政節能環保支出255億元,同比增長25.1%。山西省統籌安排177億元支持秦嶺、黃河生態保護和國土綠化,助推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較2022年增加約27億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安排資金426.8億元,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烏—昌—石”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卡拉麥里國家公園創建、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重點項目實施,較2022年增加約83.9億元。
作為我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安排84.82億元支持推動發展方式、產業體系綠色轉型,厚植生態優勢,加快推進美麗廣西和生態文明強區建設,爭創美麗中國先行區。其中安排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36.77億元,比2022年增加2.36億元,進一步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市縣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實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兜牢“三保”底線的政策措施。
此外,在污染防治的一些具體領域,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在財政投入方面有所側重和增加。例如吉林2023年省級籌措撥付資金45.6億元,相比2022年增加0.6億元,用于支持實施冬季清潔取暖項目和重點領域大氣污染治理,確保空氣質量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河北2023年投入資金3.89億元,加強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管控與修復、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較2022年增加1.89億元。
2024年繼續將生態環保作為重點保障領域
今年,各地繼續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地方財政重點保障領域。
在推進高品質生態環境建設,支持環境污染防治方面,安徽提出,將支持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聚焦大氣污染治理關鍵因素和重點領域,支持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推動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治理;落實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資金保障。湖南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健全“空天地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持續打響“夏季攻勢”,今年國省計劃投入110億元,實施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攻堅財政獎補政策。湖北今年將安排資金71億元,深入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提質增效行動,扎實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在支持推動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江西今年將安排4.5億元重點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生態監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戰略性找礦突破專項行動,以及推動鄂贛、贛皖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實施。云南將安排13.2億元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工程。廣東將安排6.66億元支持以紅樹林保護修復為主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進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創建,系統修復受損海岸線和濱海濕地生態;支持推進涉海基礎數據調查,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和海島保護利用,夯實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基礎。
此外,不少地方在2024年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支持有序推進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建設、碳達峰碳中和等重點工作。浙江今年將安排10.16億元支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海綿管廊、美麗宜居村莊、城市排水防澇等建設,安排7.85億元推進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美麗鄉村示范帶培育和未來鄉村建設。北京今年將安排節能環保支出152.1億元。其中地方財力安排的經費類支出142.1億元,主要是實施綠色北京戰略,重點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支持低碳技術攻關和低碳試點等工作。
總體來看,2024年,各地在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的基礎上,仍然堅持資金投入與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相匹配,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