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召開2024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暨生態環境科技中長期戰略與關鍵技術研討會。院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尹偉倫院士、陶澍院士、侯立安院士、段寧院士、傅伯杰院士、李陽院士、胡春宏院士,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原司長別濤、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原司長劉友賓、國務院三峽辦原副主任胡寶林等,以及院學術委員會特聘委員、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委員等50余名專家代表出席會議。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科技處於俊杰處長出席會議。席北斗副院長主持會議第一階段并介紹了參會專家。會議播放了環科院2023年度工作宣傳片。會議學術交流由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吳豐昌院士主持。
中國環科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海生研究員以《打造生態環境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思考》為題作主旨報告,介紹了環科院近年來圍繞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及下一步落實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會議精神,打造生態環境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思考。李海生院長代表環科院對各位院士、委員長久以來給予的支持和關心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近年來,環科院不斷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集中力量謀劃“大平臺”,打造“大裝置”,設立“大任務”,融合“大數據”,推進“大協同”,涵養“大情懷”,推動院生態環境科技從“六小”到“六大”轉變,以科技賦能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環科院污控中心主任吳昌永研究員以《環保科技成果轉化實踐與思考》為題,介紹環科院自主研發的臭氧催化劑成果的科技需求、市場前景、產品特點性能以及典型應用案例情況;湖泊所所長姜霞研究員以《湖泊內源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與實踐》為題,介紹湖泊國家工程實驗室自主研發建設的7套湖泊污染過程模擬與技術驗證的科研平臺、代表性成果及典型工程實踐案例;土壤地下水所(籌)負責人袁英副研究員以《填埋場自然穩定化過程新污染物賦存與轉移特征》為題,匯報了填埋場自然穩定化過程新污染物賦存及轉移特征階段性成果,為填埋場新污染物行為效應解析提供了新思路。
與會院士專家充分肯定了環科院近年來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學科發展方向、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管理支撐以及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績,針對未來環科院科技創新與能力建設發展提出了具體建議,一要繼續發揮生態環境科研領域“國家隊”“大引領”作用,進一步明確環科院定位與目標,凝聚優勢團隊在優勢學科上做大做強,在顛覆性、引領性、原創性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上實現突破;二是推動人才隊伍實現“大擴充”,搭好人才與平臺的“大舞臺”,進一步聚焦學科建設,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與專家,組建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雄厚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思維融合,且具有一定攻堅能力的人才隊伍;三要深刻理解“大環保”時代的環境科學內涵,探索構建生態文明引領的科技支撐體系,在政策、法規、標準等方面支撐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種好生態環境政策體系的“試驗田”;四是深度推動實質性的國際“大合作”,面向全球環境治理,瞄準重點領域加強項目合作交流,在國際上展示環科院的水平與能力,對外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五是打造生態環境宣傳與科普的“大品牌”,講好環科院科技成果進展,進一步提高環科院的美譽度、權威性、影響力。
於俊杰處長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過去一年環科院對科技管理支撐的貢獻。他表示,2023年中央科技體制改革,確定了舉國體制和領域科技兩件大事,站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出重大戰略科技問題是一項重要工作。他強調,下一步,將落實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會議精神,開展重大戰略需求凝練、啟動生態環境科技規劃編制等工作;希望各位院士專家能為生態環境部科技體制改革工作出謀劃策。
學術委員會主任吳豐昌院士在總結中,再次感謝了與會專家的指導。他表示,環科院將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和支撐能力,在“新征程”上繼續砥礪奮進。希望各位院士、委員繼續為重點領域科技發展“傳道、授業、解惑”,助力環科院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環科院首席科學家宋永會、喬琦、武雪芳,學術委員會秘書處有關同志出席會議。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