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集中供冷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目前,深圳、廣州、三亞、北京等多地正在積極探索。
據了解,深圳前海的集中供冷系統已在區域能源發展中取得豐碩成果。前海規劃在13個開發單元內建設10個供冷站、約90公里市政供冷管網,總投資40億元,規模40萬冷噸,供冷面積約1300萬平方米。目前,2號、4號、5號及10號供冷站已建成并投運,供冷接入面積達483.06萬平方米。
此外,海南三亞海棠灣、廣州珠江新城核心區等區域都在使用集中供冷。部分區域還將集中供冷和集中供暖建設在一起,以提高管網利用效率,節省建設成本和空間。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集中供冷不僅效率高,而且提升空間利用率,符合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有望成為發展趨勢,產業鏈企業也將迎來新機遇。”
1月9日,廣州發展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廣州綜合能源有限公司的廣州金融城綜合能源項目東區集中供冷系統項目獲得核準批復,項目總投資為8.62億元。
廣州綜合能源有限公司此次獲批項目規劃建設2座集中供冷站、2座臨時供冷站及配套供冷管網,供冷規模為3.9萬冷噸。據了解,這并非該公司首個集中供冷項目,其首座冷站及配套供冷管網已在建設之中,計劃于2024年11月份供冷。
廣州發展證券事務代表姜云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項目不僅將提高公司綜合能源服務能力,提升供冷規模,而且對于整個片區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都具有積極意義。除了集中供冷之外,廣州綜合能源有限公司還擬為廣州金融城提供儲能、光伏、充電樁、小型風電、監控中心、能源管理、計量計費、節能改造等綜合能源服務。”
節能降碳是集中供冷最為突出的優勢之一。以廣州珠江新城核心區為例,使用集中供冷后,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983噸。
集中供冷還能降低電網負荷。其利用夜間低谷期的富余電能制冰并儲存起來,到白天將冷量釋放輸出,起到對電力負荷的“移峰填谷”效應,可以平抑電網峰谷差,提高發電設施運轉的整體效率。與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相結合的集中供冷,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
“集中供冷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被提出,美國曾率先嘗試這一技術,由于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發展并不順利。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環保需求的增加,集中供冷越來越受到關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據悉,三峽集團、國網綜能、中國燃氣等國內企業,以及法國電力、新加坡能源等國際企業紛紛對集中供冷領域進行投資布局。
咨詢機構科方得Co-Found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表示:“盡管集中供冷產業整體尚未成熟,但未來隨著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需求的不斷提高,集中供冷有望成為新基建的一種,在更多地區得到推廣和應用。”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