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中心,貢獻了7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城市也是創新和變革的熱點,對實現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低碳經濟至關重要。作為減排行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全球城市碳中和進展如何?
中山大學、阿里云能耗寶和中國環境出版集團等單位聯合編制了《全球城市碳中和進展2023》,并在此前的COP28大會中國角“講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氣候治理主題邊會”上發布。界面新聞聯合報告編制團隊,深度解讀全球城市碳中和盤點情況。
絕大多數城市目標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定的最早的丹麥哥本哈根此前在2015年發布的政策文件《哥本哈根2025年氣候規劃》中宣布將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不過在2022年,哥本哈根表示,由于一家環保企業無法滿足要求,將暫時放棄2025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在調研的75個碳中和目標城市中,過半城市與所在國家步調一致,擁有相同的碳中和目標。還有一部分城市更具雄心,碳中和目標實現時間早于國家。2021年,德國將碳中和時間從2050年提前至2045年,原先和國家同步的城市漢堡也因此落后。
城市碳中和的制度支持
城市碳中和不僅要面對科技創新帶來的挑戰,還需要對現有法律框架提出新的要求。在制度進展上,截至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內總人口超過50萬的特大城市中,柏林、底特律、火奴魯魯、雅加達和安特衛普5個特大城市已經頒布了碳中和目標的法律,162個城市已經出臺了碳中和相關政策或處于提案狀態。但是,仍有926個的特大城市沒有設定具體的碳中和目標,占比超過78%。
不過,城市碳中和目標是否納入法律和政策體系并不完全取決于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比如新西蘭僅有1個城市頒布了碳中和政策,印度卻有22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分別有5個和11個城市頒布了碳中和政策,中國則有16個。
而各國的減排進展趨勢也并非一帆風順,從2019年到2021年三年間,有的城市逐年大幅降低;有的城市點滴積累;還有的城市兜兜轉轉,三年過后碳排放強度反而更高。受電力結構和技術優化推動,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在2019年到2021年保持GDP增長的同時,實現了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各個城市的人均碳足跡也相差較大,美國紐約市民的人均碳足跡約等于巴西圣保羅市民的7倍,北京市民的2倍。
在具體城市案例上,北京的政策重點是低碳經濟體系、高效利用能源、提升生態碳匯、健全法規政策和完善“碳中和”政策。
與強調能源利用和生態碳匯的北京相比,上海在碳金融上著墨更多,也與上海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城市定位相符。此外,上海和北京都提到了完善“碳中和”政策和相關體系。
香港的政策重點和內地城市風格差異較大,集中在能源領域。開發零碳能源、新能源運輸、固廢收費制度、資源回收利用這類舉措具體直接。固廢收費制度在2024年4月1日便開始施行。
迪拜是本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舉辦城市,他們的重點是保護藍碳生態系統、可持續金融、重點領域減排。
最初立下雄心壯志,要建設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城市的哥本哈根主要關注能源、電力和公共交通。雖然已暫時放棄2025的碳中和目標,但“自行車之都”在其碳中和規劃中提到要實現公共交通運輸的100%碳中和,并將自行車的通勤率提升50%。
從2010年8月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拉開在中國“五省八市”開展低碳省市與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帷幕,到2023年出臺《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在100個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中國政府在推動碳中和城市進程上逐漸提速,政策力度也在加大。
地方政府近年來也密集出臺政策或提案,支持日益增強。除了香港明確目標為2050年碳中和外,中國其余城市目前暫未宣布城市層面的碳中和目標,因此默認所有城市總體和國家的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一致,但實現時間基于城市發展差異必然有先后。
城市碳中和的重點技術和城市案例
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和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從綠色金融體制建設到清潔能源的利用與儲存,到智能基礎設施的構建,再到交通運輸的綠色轉型,以及建筑節能減排,降低城市排放的新技術在各個領域涌現。
為什么城市的碳中和很重要?
截至2022年,全球有45億人口居住在城市(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只占地球表面3%—4%的城市卻消耗了大約66%的能源,排放了75%的二氧化碳。人口多、消耗大、排放高,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角色,城市也面對著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作為應對,城市應當強化對“全球氣候命運共同體”的理解,結合各自差異和優勢,交流治理經驗與技術。城市間的碳減排方式差異性及其地方特色,為全球城市實現“碳中和”提供了豐富多元的解決思路。
全球大量城市已在能源、基礎設施、建筑和交通等領域積極開展行動,但我們的努力與氣候目標的實現仍存在較大差距。需要更多城市結合自身條件參與推動社會轉型,以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