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氣攻堅時刻充滿“大”與“小”的關系。
回溯十幾年大氣污染防治和治霾的道路,各地緊盯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物、重點時間的頂層設計,對照大目標,有效抓重點,往往能夠提升改善空氣質量的效率。
而一些城市在抓“大”的同時,也沒有放“小”。
近兩年,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西安等城市探索治理了隧道、地下停車場等密閉半密閉空間,對于小目標的熱情付出,不一定體現在考核排名中,卻實實在在贏得了市民的歡迎。
相對空間范圍較大的大環境而言,治理這些相對較小環境有何意義?記者聯系了相關專家予以解讀。
密閉半密閉空間污染累積較為嚴重
距離秦淮河不遠處,在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西干道,有一條名為草場門的隧道,是南京市首條“生態隧道”。
在被譽為“生態隧道”之前,草場門隧道一直是鼓樓區交通源污染的重點區域。據統計,在行車高峰時期,單向733米、雙向六車道的草場門隧道,每小時可以產生近50萬立方米的污染空氣。
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謝放尖將隧道形象地比喻為“一根根橫放在城區的排氣筒”。他解釋:“隧道空間狹長,相對封閉,加之行駛車輛容易怠速,更容易造成污染的累積,其健康損害與環境影響需引起重視。”
謝放尖告訴記者,依據目前已有的研究資料,一條日均車流量十萬輛級別的城市隧道年排放CO在百噸級,NOx與VOCs在數十噸級,細顆粒物在噸級,相當于一個中型企業的排放量。
“從實測數據來看,城市隧道平均的CO、NO2、VOCs以及顆粒物等尾氣濃度可達周邊環境濃度的數倍,而隧道尾氣出口處更高;從對周邊環境影響范圍來看,根據模型測算,一般在出口處100—150米的周圍環境均可能受到隧道尾氣的影響。”他表示。
2022年初,鼓樓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經評估、協調后,為草場門隧道頂部安裝了24臺隧道空氣治理設備,可自動收集隧道大氣污染物,及時處理。
圖為工程技術人員正在為草場門隧道進行設備吊裝工作。
以往針對密閉半密閉空間,多采用自然或機械通風換氣方式對空氣進行稀釋,將污濁空氣排出到外環境,并未真正實現“凈化”處置。而目前國內的新探索則更側重“治理”。
謝放尖介紹,這些設備的技術與高鐵車廂空氣凈化裝置技術類似,主要采用碳納米管形成特殊高壓電場高效完成顆粒物的過濾,同時安裝常溫催化NOx、VOCs材料模塊,將無組織、低濃度NOx、VOCs污染物進行還原去除,對各類污染物均有較好的祛除效果。
據了解,為實現節能、精準治理,當設備檢測到周邊濕度大于80%或污染濃度較低時,會自動停止運行,減少能耗。此外,將根據設備的污染物自動監測系統,識別污染物實時濃度,啟動相應的治理檔位,確保污染物能得到有效治理。作為試點,草場門隧道的蝶變受到了多方點贊關注,并入選江蘇省當年年度優秀治理案例。
不止于南京,在北京市廣渠快速路運通隧道、深圳市桂廟路東行隧道、上海市越江隧道等,多個城市開展了相關探索治理。
對于密閉半密閉空間的治理,陜西省西安市則將目光聚焦在”城市會客廳”——西安市火車站北廣場的地下交通樞紐。
西安站北廣場是一個地下三層的復雜建筑結構,車輛人行密度較高且進出頻繁,旅客乘出租車、網約車或公交在地下一層進站,地下二層則是出租車蓄車區、出租車上客區等,方便旅客出站,負三層設置為社會車輛停車場。由于各類車輛尾氣的不斷排放,地下空間空氣不流通,環境中的污染物不斷富集,地下交通樞紐內和周邊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較差。
陜西大秦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波介紹,這里與隧道不同的是,車輛在停車場內車速較低,馬達較長時間怠速空轉,燃油燃燒不充分,尾氣污染比正常行駛時更加嚴重。與隧道情況類似,停車場也嚴重受擴散條件不足的限制,大量顆粒物、一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物累積,使得空氣質量在感官上較差。
為有效改善“城市會客廳”的形象,降低旅客出行的健康風險,西安市的做法是從“污染物源頭削減”和“擴散路徑阻滯”出發,重點改善停車場內部的環境質量,并且防止污染物向外界擴散,在西安站北廣場地下交通樞紐內部布置了38臺多功能空氣凈化器和5套防逸散設備,同時搭建了多點位空氣質量在線監測系統和智能化運維服務平臺。
圖為西安站北廣場的空氣凈化設備。
周波介紹,整個系統的總處理能力達到20.6萬m3/h,可治理約3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系統也可以實時監控環境空氣質量的變化情況,按需調控運行狀態,實現治污減霾和節能降碳的協同。
對城市空氣質量影響微小,但健康效益顯著
密閉半密閉空間的污染累積嚴重,理論上如果附近有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則容易將監測數值“拉高”。
記者咨詢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相關技術人員得知,除溫室氣體監測站點設置普遍偏高外,常規空氣質量監測站房一般設置在平地或樓頂3—15米左右的高度,除特殊情況外,一般站點的設置都會考慮城市空氣質量的代表性,因而周圍不會有明顯的污染源。從這一角度而言,隧道、地下停車場等空間由于排放源單一,對監測數據影響較為有限,實際對城市空氣質量影響并不大。
治理這些相對較小環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保護人群健康。
謝放尖介紹,密閉半密閉環境的尾氣污染主要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周邊大氣環境造成影響。例如目前隧道尾氣一般通過通風井或隧道出口排出,而通風井或隧道出口如果靠近居民區、醫院、學校等敏感區域,容易造成異味擾民投訴。
另一方面則是對駕乘人員、乘客、相關作業人員的健康影響。由于封閉條件,各類污染物容易累積,長時間滯留吸入高濃度廢氣,容易造成人群健康受損。
在西安站北廣場地下停車場,一位清潔工提及治理前后的顯著差異是:“以前這里汽車尾氣難聞得很,現在裝了設施后空氣流通了,也沒啥氣味了。”
空氣質量的數值變化牽引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人員的心。讓主要污染物數值更低一些,優良天更多一些的渴望,也是廣大治氣人的不懈奮斗目標。
在數值之外,是否有冒煙的柴油車從居民家邊經過?是否有油煙異味擾民?在停車場候車時,車主能否打開車窗?乘客能否暢快呼吸?一個個微觀的小問題,關乎著公眾的健康,也牽動著市民的心。
當多個城市在積極為小目標熱情付出,努力不一定體現在考核排名中,卻實實在在贏得了市民的歡迎,也意味著空氣治理愿意管“小事”,敢于管“小事”的一次次嘗試得到了回報。
探索新規,在環評階段納入治理新思路
記者了解到,目前,隧道、地下停車場空氣質量標準尚未出臺。
一些地方已展開了相關標準規范的探索。2019年,江蘇發布《江蘇省城市隧道建設、運行與維護指南(試行)》,要求“對于周邊環境較敏感的長、特長隧道,通風設計宜考慮隧道廢氣的集中排放或凈化”,在標準中提出對隧道汽車尾氣進行凈化。據了解,目前,江蘇省相關部門正在制定城市隧道通風設計標準,有望在標準中納入隧道尾氣治理要求。
地下停車場的空氣質量目前也主要參照室內環境兩大標準,即《國家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 制規范》(GB50325—2010),更專業的標準仍有待研究和探索。
謝放尖認為,城市隧道等空間的尾氣治理有其必要性與緊迫性,但受限于凈化裝置安裝較為昂貴,且需要定期清洗、維護凈化設備等較高的治理成本與技術的成熟度,目前尚難全面鋪開。
他建議,后續一方面應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術成熟度,降低治理成本;另一方面,需要管理推動,研究制定相關標準、治理技術規范等,從可研與環評階段就把相關治理要求貫穿其中,從而逐步減少尾氣排放影響。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