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全國兩會,我帶來了關于加快推進鋼鐵材料低碳產品價值實現的建議,主要是基于推動鋼鐵行業壯大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考慮。”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河鋼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蘭玉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的建議主要包括:加快鋼鐵工業綠色轉型示范區試點建設;健全鋼鐵行業綠色能源消納支撐體系;構建“一中心、多平臺”的鋼鐵產品碳足跡認證體系;開展鋼鐵產品碳足跡登記存證試點建設,提升碳數據質量。
王蘭玉認為,當前我國鋼鐵行業正處在由規模經濟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的加速演進期,也是行業由大變強的關鍵轉折期。鋼鐵行業要加快推進全流程、系統化減污降碳工作,并將超低排放實施成效轉變為低碳排放產品成果,加快推進鋼鐵材料低碳產品價值實現,為我國低碳發展貢獻“鋼鐵方案”。
加快發展
以創新驅動的新質生產力
針對鋼鐵行業當前所處的周期,王蘭玉認為:“鋼鐵工業已進入綠色轉型關鍵期。”
這一關鍵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當前鋼材消費總量已達峰,在總量下降的趨勢下,鋼材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建筑材料等部分傳統需求明顯下降,由綠色低碳所驅動的下游鋼材新需求開始增長,鋼鐵產品發展重心亟須向質量和效益轉換。
二是鋼鐵材料的優良特性在未來產業發展中有待充分開發和利用,材料升級和材料替代的空間很大,且鋼鐵獨特的可循環特性有待進一步發揮。
三是在國際鋼鐵市場上,我們正面臨綠色低碳新形勢、新挑戰,比如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已啟動試運行等,中國鋼鐵行業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與標準的制定。
四是面向鋼鐵工業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要主動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加快革新人才培育模式,打造可擔重任的新型人才隊伍。
面對未來發展,王蘭玉認為,鋼鐵行業要加快發展以創新驅動的新質生產力,在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產品結構升級、國際影響力提升、新型人才團隊建設等方面開展工作。特別是要持續鼓勵支持增強科技創新實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形成我國鋼鐵產業結構高端、全球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鋼鐵行業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已經箭在弦上。對此,王蘭玉認為,這對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蘭玉介紹,河鋼在業內率先發布“6+2”低碳發展技術路線圖(“6”指鐵素資源優化、流程優化重構、系統能效提升、用能結構優化、低碳技術變革、產業耦合降碳,“2”指產品LCA管理平臺、碳數據管理平臺),成立業內首家碳資產公司,超前布局全國碳市場,堅持做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推動者、引領者和示范者。
結合河鋼的碳市場實踐,王蘭玉分享了應對碳市場的建議:“一要更大力度推進企業綠色低碳轉型,通過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推動氫冶金—近零碳排電爐、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前沿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塑造低碳競爭力;二要在提升碳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構建全過程碳排放管理體系,逐步實現與能源、環境等管理體系融合發展、提質升級;三要高度重視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的控制,提高碳數據監測設備配備率、準確度,依托數字化平臺高效實現碳數據全鏈條精細化管控,夯實碳數據基礎。”
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鞏固國際化發展優勢
河鋼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重點實施了河鋼南非礦業、河鋼塞鋼、河鋼德高三大戰略性支撐項目,搭建了礦產資源、鋼鐵制造、國際貿易三大核心業務平臺,形成了全產業鏈、全球化布局的海外事業發展格局。2023年,河鋼以743.01億元的海外資產、1182.93億元的海外收入、18.80%的跨國指數,連續7年獲評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鋼鐵企業。
談到近年來河鋼海外事業的發展,王蘭玉向《中國冶金報》記者分享道:“鋼鐵企業必須始終堅持與國家戰略同向同行,堅定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自信,并善于運用全球化思維提升綜合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切合時代進步要求,在世界舞臺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強調,“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等。“這為河鋼加快‘走出去’、持續鞏固國際化發展優勢提供了科學指引。”王蘭玉表示,“河鋼將認真貫徹落實《報告》要求,不斷深化全產業鏈、全球化布局,特別是深度融入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努力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更多‘河鋼智慧’和‘河鋼力量’。”
具體而言,一是持續深化創新發展。聚焦資源、制造、貿易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在讓河鋼控制運營的700多億元海外資產創造更大價值的同時,加大力度打造全球技術研發平臺、全球營銷服務平臺、全球鋼鐵制造平臺和國際化人才培養平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品牌影響力的跨國工業集團。二是持續厚植綠色優勢。持續輸送河鋼領先的鋼鐵制造、綠色環保、能源利用等技術工藝,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伙伴構建低碳產業鏈、綠色生態圈。三是持續推進共創共享。深化“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海外經營戰略,保持河鋼所屬境外企業穩健運營,在支持當地經濟增長的同時,關心本地員工、助力社區發展、共享企業成果,架起共贏發展的鋼鐵橋梁,做強文明交流互鑒的鋼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