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農村困難群眾開辟長期穩定的增收渠道,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7月27日,“慈善光伏照萬家”鄉村助困項目啟動。項目由江蘇省民政廳、省慈善總會、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聯合開展,計劃連續開展3年,對全省1萬戶農村困難低保家庭實施定向幫扶。
“要為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江蘇省慈善總會會長李小敏說,近年來,江蘇持續推進慈善項目從短期“輸血式”幫扶轉向長期“造血式”助困,“慈善光伏照萬家”鄉村助困項目是一次“造血式”助困的有效探索。
屋頂生“金”:農舍屋頂裝上光伏板
走進揚中市三茅街道錦程村,就能看見一些農舍屋頂上整齊地排列著深藍色光伏板。過去7年,揚中市慈善總會在江蘇先行試點,為343戶農村殘疾困難家庭裝上太陽能光伏板,利用社區中心、工業廠房、農村建筑屋頂等閑置資源,發展光伏慈善項目。盛夏時節,光伏板發電量激增,產生清潔太陽能,“零碳”改善村民生產生活,也令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江蘇省慈善總會副會長高曉平介紹,近年來,省慈善總會在句容、揚中、如皋等地先后試點實施慈善光伏項目,取得不錯的效果。今年,基于試點經驗,省慈善總會鏈接各方資源,對接上省民政廳和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確立“慈善光伏照萬家”鄉村助困項目,共同為農村困難低保對象解憂。
按照計劃,江蘇將在長期居住在農村且無勞動能力、無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村低保戶中,找出1萬戶幫扶對象,在他們的家庭住房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未來3年,省慈善總會將聯合各設區市每年選擇兩個縣(市、區)實施該項目,原則上每年所選縣(市、區)不重復,每年每個縣(市、區)幫扶的困難對象不少于100戶。
此外,項目將發揮基層慈善工作站的功能。在符合安裝條件的村(居)公用住房屋頂或其他可利用屋頂建設小型光伏電站,收益由基層慈善工作站管理,用于幫扶上述1萬戶低保家庭。
“我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平時沒有額外收入,家門口的光伏板給我們帶來了新收入。”揚中市三茅街道錦程村村民朱九娣家符合項目標準,去年他們家免費裝上了太陽能發電設施。她告訴記者,平均一年發電量達3400千瓦時,每年可以獲得3800元左右的收入,收入可持續約20年。“家里閑置的屋面都裝起光伏,一年能賺點錢,更有意義的是,家門口有了光伏,現在到夏季用電高峰,斷電現象也幾乎沒有了。”如皋市搬經鎮加馬社區村民章愛華說。
“安裝了光伏發電板之后,農戶經濟效益來源主要有三塊。”揚中市三茅街道濱江村黨委副書記蔣波總結道,第一是太陽能自發自用,農戶省去了自用電費開銷,家里一年到頭用電不用再花錢;第二是發電上網,發電板產生的太陽能較為充裕,農戶用不完的太陽能上網后,由當地供電局購買,太陽能轉換成現金補貼給農戶;第三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補貼,平均下來一度電能有1.1元的收益。
“不需要村民花一分錢,只需將家里閑置的屋頂利用起來,就能獲得這一份‘陽光收入’。”如皋市城北街道袁橋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培華介紹,初步統計得出,每20塊光伏板能為農戶增加1000元以上的年收入。
“在全面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的弱勢群眾也要共享現代化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部分農村困難群眾因為喪失勞動能力等原因,沒有穩定收入來源,雖然他們的基本生活已有保障,但生活條件仍比較差,抗風險能力還比較弱。”李小敏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慈善總會系統有責任、有條件在民生領域更大力度發揮作用,通過多元慈善救助模式,助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低碳降耗:一次投入多重收獲
今年,如皋市搬經鎮加馬社區計劃建成年發電量240萬千瓦時的光伏板,建成后,社區產生的太陽能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2300多噸、節約標準煤約960噸,相當于植樹10萬棵。
“慈善光伏照萬家”鄉村助困項目是一次造血型產業開發、綠色環保與慈善救助的結合,一次投入,即可多重收獲。江蘇省民政廳廳長、省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謝曉軍認為,光伏發電是近年來江蘇產業幫扶的一項創新之舉,既符合產業發展方向,也適合作為慈善幫扶的重要方式,不僅可以保障困難家庭的用電需求,也可以為他們帶來長期固定收入,有效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在試點中,省慈善總會預估此次項目投入所需資金,做出系統規劃,有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項目資金由省、市、縣(區)慈善總會共同提供,其中省慈善總會2023年安排1500萬元,對蘇北、蘇中、蘇南合作的縣(市、區)分別支持80萬元、60萬元、40萬元,市及縣區慈善總會進行相應配套。未來3年,省慈善總會和各市縣區慈善總會將各安排約5000萬元資金,省慈善總會將繼續籌措項目資金,通過發起公開募捐,引導光伏企業參與項目捐贈等方式,廣泛動員,共同為項目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證。
為保障項目長期運營,每年底,省慈善總會還將對項目進行驗收和總結,對項目實施規范和年度目標順利完成的地區,在安排次年項目資金時適當傾斜,充分調動各地實施項目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