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于當地時間5月15日宣布,應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于2024年4月24日提交的申請,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Crystalline Silicon Photovoltaic Cells, whether or not assembled into modules)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預計將最晚于2024年6月10日對此案作出產業損害初裁。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涉案產品的進口對美國國內產業構成了實質性損害或實質性損害威脅,美國商務部將繼續對本案進行調查并預計于2024年7月18日作出反補貼初裁,2024年10月1日作出反傾銷初裁。
據美方統計,2023年美國自各涉案國家進口被調查產品的金額分別約為:柬埔寨23億美元、馬來西亞19億美元、泰國37億美元、越南40億美元。此前,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柬埔寨所謂的傾銷稅率為125.37%、馬來西亞81.22%,泰國、越南分別達到70.36%、271.28%。
隨后,當地時間5月16日,白宮宣布,自2022年6月起,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進口的部分光伏產品的免稅政策,將在今年6月6日結束。白宮同時宣布,移除201條款下對雙面太陽能電池板的關稅豁免政策。
這也意味著,隨著2024年6月6日反規避豁免期的結束,東南亞光伏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關稅將有顯著變化。
2018年時,美國特朗普政府引入了目前的進口光伏關稅政策,在2022年到期后又獲得拜登政府延長4年。后續拜登政府給予了一些豁免措施,旨在確保美國大型基建項目能夠繼續建設。當時獲得關稅豁免的有雙面太陽能電池板,以及來自東南亞四國的部分進口光伏組件和太陽能電池。
美國的一眾太陽能基建設施,對進口設備有著嚴重依賴。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的統計,2023年美國太陽能面板進口量激增至創紀錄的54吉瓦,較2022年增長82%。而據相關方統計,在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期間,美國地區的光伏電池,80%幾乎來自于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四個地區。
盡管這次雙反調查目標國家并非中國,但調查目標卻瞄準了東南亞光伏產業鏈。據了解,過去12年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基本沒有直接出口美國,但通過借道東南亞基地再出口美國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中國已有近20家光伏企業通過合資、并購、投資等方式在東南亞地區布局光伏生產,其中包括隆基、天合、晶科、晶澳、協鑫、阿特斯等。
天合光能對此回應界面新聞稱,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產品發起的雙反調查對公司影響要看后續事件進展情況。天合光能一直積極推進全球化布局,一方面提升海外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海外抗風險能力,天合在美國、印尼、阿聯酋均有在建或者儲備產能項目。企業不能左右海外貿易政策風險,但是面對同樣的政策環境,有充分全球化布局和本土化運營能力的企業會始終保持領先。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