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央企正快速撤出部分新能源項目。
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國電投)為例,今年8月至今,其旗下內蒙古公司、河北公司、重慶公司等陸續出售、轉讓、停止光伏項目。
要知道,國電投的光伏裝機量已經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7月底,國電投光伏裝機達7296萬千瓦。“十四五”前三年,國電投已經合計新增光伏裝機近40GW。
在此背景下,這一系列出售、轉讓、停止的動作,被市場解讀出 “國電投要拋棄光伏電站業務了”的意味,著實令人震驚。
對比3年前,央企投資新能源何其火爆。用當時經濟學家任澤平的一句話描述:“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
難道央企要停止投資新能源項目?這究竟發生了什么?
從內蒙古電投發布的公告來看,轉讓為山東100MW戶用光伏發電項目而成立的全資子公司山東那仁太新能源100%的股權,主要是:該公司2023年凈資產收益率為1.8%,屬低效資產。
該公司曾指出,公司新能源業務面臨交易入市的風險,尤其是新能源裝機越大,面對的生產經營競爭壓力和挑戰越大。
以“五大六小”為代表的電力央企一直是國內新能源市場主要投資企業,近三年其獲取的光伏指標總規模超500GW。
但是,根據今年7月中央巡視組對多家央企新能源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國家電投被指光伏產業大而不強,需解決虧損項目問題,同時確保消納問題解決前不發生實質性投資。
華能集團則進行整改,修訂了風電和光伏項目投資決策及備案管理細則,并于今年上半年暫停了分布式光伏的推進,明確了集中式光伏的擇優開發。
這一系列似乎都在傳遞一個新的信號:新能源投資已經進入中后場。未來的趨勢是如何?
實際上,新能源項目收益率低的問題已成為一個較普遍的現象。
據“光伏們”在某央企的年中工作會議上獲悉,近幾年其新增的新能源項目有近40%無法完成項目立項時承諾的收益率,部分項目資產效益不高、持續虧損,甚至是投產即虧損,呈現出增量不增利,甚至“貶值”現象。
以甘肅為例,當地的開發商表示,在2022年獲取的某光伏項目指標,2023年年中開始建設并完成了組件招標,但到現在,該項目已虧損高達8000萬元。
原因是甘肅分時電價政策執行,電價調整。
2024年甘肅《2024年省內電力中長期年度交易組織方案》明確,在谷時段(9:00至17:00,后調整為10:00至16:00)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價的上限為燃煤基準價的50%左右。
這意味著,甘肅光伏電站在上述時間段內上網交易價格將不超過0.1539元/千瓦時,這一設定遠低于光伏項目的運營成本。
電價調整的同時,不少省份的新能源電站發電量和利用小時數也減少了。過去一年中,青海省中午高峰時段就要求停止發電3-4小時。河南省則是白天時段要求停止發電4-7小時不等。
業界人士表示,光伏在中午不讓發電,那有什么必要去裝機?
新的電價政策以及大規模的停發限電,直接導致項目收益率嚴重不達標。
據透露,甘肅各大光伏電站項目一季度大面積虧損,已批的大基地沒法通過投資決策會,去年年底并網的光伏項目公司更是一片哀嚎, “發一度電最多要虧0.32元,相當于一度電還要倒給電網0.57元” 。
然而,隨著風光電站參與電力市場的逐步深入,未來對光伏投資收益的沖擊還將持續。
按照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建設部署,到2030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交易。
2023年,市場化交易電量6845億千瓦時,占新能源總發電量的47.3%,預計2024年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電量比例將會超過一半。
全面入市的趨勢下,這也意味著風、光新能源的上網電價將逐步告別固定電價,電價也將成為未來新能源投資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目前,新能源入市比例,各地進度不一,高比例入市代表省份包括山西、山東、內蒙古、廣東、湖南、甘肅、青海、寧夏等地。
近幾日,有消息稱,浙江正考慮將新能源全面納入電力市場交易。
浙江作為分布式光伏大省,光伏電站一旦進入電力市場,勢必會對午間電價造成沖擊,無論是中長期還是現貨,電價都會趨向于下限調整,甚至還會有負電價風險。
今年上半年,山西、廣東、山東三地出現了電力現貨市場0電價甚至負電價。去年,山東實時市場也曾出現過連續21個小時負電價。
尤其是存量新能源電站,特別部分投資較早的新能源電站,因投資時原材料價格處于高位,隨著補貼退坡,一旦新能源入市,電價如出現大幅震蕩,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企業利益或將得不到有效保障。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曾表示,以前做光伏發電項目,電量相對固定,價格也相對的固定,整個投資的成本都非常透明,但現在在參與市場形勢下,無論是消納還是電量還是收益,都要面臨不確定變化。
所以,浙江部分新能源發電企業直接驚呼:狼來了!不少企業暫緩或者減少了投資目標,選擇觀望新形勢下行業的未來走勢。
總之,在多重因素下,央企對新能源項目投資也變得更為謹慎,逐步加強項目投資管理,對項目收益率要求趨于嚴格。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央企停止對新能源項目的投資。
9月5日,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央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完成投資超過1萬億元,同比增長達24%。有業內人士表示,到2025年央企戰新產業收入占比要達到35%。
從投資領域來看,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新能源依舊在范圍內。
以中國能建為例,投資了多個儲能電站和儲能電池生產線,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89%,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5.76%。
同樣是國電投,一大批重大能源項目已全面啟動,今年上半年,開工投產規模超1300萬千瓦,投產規模同比翻一番。
過去幾年,央企拼盡渾身解數大干快上新能源。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共釋放1.4億千瓦風電指標,有近20家央企獲取了其中的60%。而98家從事實業類的央企中,已有近50家央企進入新能源領域。
今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提前六年完成了12億千瓦風光裝機目標的承諾。
因此,未來電源建設將不再是最緊迫的事情,而新能源消納、電網建設等將是更亟需解決的一系列問題。
整體而言,隨著央企在新能源投資領域逐步進入中后期階段,原本被視為珍貴資產的新能源電站將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固定資產,而是會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靈活的優化和調整。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