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特朗普在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獲勝,即將迎來自己的第二任期,未來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可能面臨新一輪調整。能源政策是特朗普競選時的重點主張,他計劃繼續推行“能源主導”戰略,廢除拜登的清潔能源路線。據現有信息判斷,特朗普二次執政將帶來美國能源和氣候政策的重大轉變,包括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甚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進而對國際氣候治理行動和合作進程產生重大影響。本文結合特朗普上一任期能源政策復盤,初步研判未來美國能源政策走向及對我國相關影響。
一、上一任期能源政策復盤
特朗普上一任期剛上臺即廢除了奧巴馬《清潔能源計劃》,于2017年提出《美國優先能源計劃》(America First Energy Plan),能源政策主線為“確保美國優先,維護全球能源主導地位”,旨在推動美國能源獨立,降低能源價格、開發本土能源、減少能源進口,重點擴大本土化石能源產量和出口,而對可再生能源相對保守,深入實施能源外交政策,對中國施加高額關稅和科技脫鉤等打壓手段。
1、主要政策要點
(1)鼓勵化石能源生產。廢除環境監管和其他限制法規,放松對傳統能源的勘探、開發及生產許可限制,推動資本投入、擴大產量;解除聯邦土地新開煤礦禁令以及石油、天然氣開采相關限制,重振煤炭行業,推進頁巖油氣革命;加快放行油氣管道、油氣出口終端等基礎設施建設。
(2)取消清潔能源大規模補貼。撤銷了部分氣候相關的減碳政策法案,退出《巴黎協定》,削減新能源補貼,以減輕財政負擔。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并沒有完全削減,反而在某些領域進行了適度增加,如在太陽能和風能技術的研發方面聯邦政府給予了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推行稅收抵免及現金補貼政策,鼓勵企業和家庭使用更加清潔高效的能源系統,如太陽能熱水器、地源熱泵空調系統等措施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3)實施能源外交政策。積極出臺政策措施鼓勵化石能源出口,推動美國能源進入全球市場。增強美歐能源合作、鞏固美歐同盟關系,開拓亞洲能源市場、支撐美國“印太戰略”。
2、對我政策影響
特朗普在上任期間對中國采取了強硬的關稅和科技封鎖措施。主要包括:以涉及朝鮮、伊朗事務為由,對我國能源企業和運輸企業實施單邊制裁;對我國光伏產品加征201、301關稅(分別為30%、25%),加大雙反調查頻次和力度;加強對我出口管制,以及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制裁。
3、實施成效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美國減少生產管控,油氣產量均創下歷史新高,成為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國,并且近70年來首次成為能源凈出口國。盡管特朗普政策傾向于支持傳統能源,但期間通過扶持技術創新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降低了可再生能源成本,美國新能源行業依然實現顯著增長,2017—2020年風電、光伏和儲能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達19.7%、9.2%、69.7%,均超過拜登時期(2021—2023年)的相應數據,后者的增長率分別為13.8%、5.4%和46.7%。
在對華政策上,關稅壁壘在拜登政府得以延續甚至加強。2024年5月,拜登政府對我國大幅增稅,分別將電動汽車、光伏電池、鋰電池稅率提高至100%、25%、50%。
二、新任期能源政策預判
特朗普在今年競選“二十條”提出,“推動美國成為能源生產主導國”。對公開信息初步分析,特朗普能源政策的核心思路為全面釋放各類能源產能,預計將大力支持化石能源,更注重清潔能源的短期產出效益,繼續推行美國優先,主導世界能源市場。
1、重振化石能源
據《紐約時報》消息,特朗普計劃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將重塑能源與氣候政策,排擠主流氣候官員和科學顧問,縮減相關監管機構規模。取消勘探、開采及生產許可限制,進一步放松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行業的監管,鼓勵國內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發。11月11日,特朗普宣布提名前共和黨眾議員李·澤爾丁(Lee Zeldin)出任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署長,后者表示將迅速撤銷氣候環保法規。11月15日,特朗普提名北達科他州州長道格·伯格姆(Doug Burgum)擔任內政部部長及新成立的美國國家能源委員會主席,這一委員會將通過削減監管繁文縟節、加強私營部門投資,以及通過專注于創新擴大各種形式能源生產,推動美國占據能源主導地位。特朗普隨后又提名石油業高管克里斯·賴特(Chris Wright)擔任能源部(DOE)部長,其是氣候變化懷疑論者,曾公開否認氣候危機的存在,并主張大力開采石油和天然氣。
特朗普任期內料將會中止對化石能源的增稅,可能提供針對性補貼鼓勵企業加大投入,以全面擴大傳統能源產量。加快油氣基礎設施審批和建設,可能重啟Keystone XL輸油管道等工程,繼續推動LNG出口設施項目建設,提高戰略石油儲備,提高能源運輸和出口能力。強化在國際能源博弈中的話語權,削弱他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特朗普計劃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度并限制其石油銷售。
2、收緊清潔能源投資,市場發展放緩但不會停滯
特朗普抨擊“極端綠色政策是能源危機的起因”,計劃終止《通脹削減法案》(IRA),撤銷所有未動用資金,取消電動汽車強制令和風能補貼,廢除海上風電項目。不過IRA符合共和黨制造業回流、創造就業的主張,已投資項目正逐步帶動經濟和就業,屆時還可能成為中期政績,完全推翻IRA法案阻力較大。
近期特朗普對清潔能源的態度逐步緩和,8月強調電動汽車是市場的一部分,9月表示支持太陽能技術。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以及各州政策加持,預計特朗普更重視清潔能源的經濟效益,大幅削減財政補貼概率較小,或采取控制總額、提高門檻、縮短時限等方式,加強成熟技術的應用。總體看,美國清潔能源市場速度可能有所放緩,但不會停滯。
3、全方位保障能源供應
特朗普承諾將能源成本削減一半,預計新任期將廢除燃煤電廠排放、油氣作業甲烷泄漏等環境監管,削弱環境保護署職能、延遲煤電退役,抑制電價上漲。核能復興是兩黨共識,6月通過《加速多用途先進核能法案》,預計將延續存量核電站延壽、新型核電技術示范等舉措,加快核能現代化改造和生產。特朗普還提出,推動大型水電設施的升級。
三、對我影響分析及應對建議
2023年以來,特朗普在多個不同場合表明對中國的政策,仍將推行美國優先和單邊主義,全方位大幅升級對中國的打壓措施。其中,能源是重點領域,相關主張包括: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對進口產品關稅提升至60%(遠高于上輪的25%上限);對其他國家的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的關稅;針對轉口貿易,對中國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征收200%的關稅;推出《對等貿易法》,確保征稅不低于他國對美關稅。預計特朗普在新任期內對我國的能源政策將更為激進。
1、限制在美中資企業發展
為保持美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優勢,特朗普政府可能加強對我國新能源企業的技術封鎖,限制我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的發展。我國晶科能源、隆基綠能、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企業已在美建廠投產,未來可能面臨補貼受限、高額征稅、安全審查、成本增加等壓力,企業可能需要重新評估投資收益和戰略規劃,一些計劃赴美投資的企業可能會放緩腳步。
建議加強對赴美建廠企業的合規應對與風險防范指導,深化本地化經營,與當地供應鏈深度綁定。
2、加大對我國新能源的征稅力度和范圍
特朗普政府可能對華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限制我國新能源產品出口。隨著關稅政策的落地,初期可能再次通過301等條款調控關稅比例和延長時限,嚴厲打擊通過第三國出口的避稅行為;執政中期或以國家安全為由,擴大對我國新能源產品的關稅門類,加強對次級產品、零部件等的限制,停止進口我國生產的必需品。此外,我國新能源產業依賴于全球供應鏈,貿易保護措施可能會破壞現有的供應鏈結構,影響原材料采購和生產流程。
建議做好美國對華政策信息的收集和研判,加強中美戰略對話和政策溝通,尋求對等合作機制,同時關注貿易壁壘和市場風險等問題,盡快制定反制政策工具包。
3、加強對我國產業鏈的圍堵
對我國在第三國設廠生產的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可能促使其他國家加強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和限制。結合金融、貿易等政策,迫使在華美資企業遷出,可能推動我國供應鏈向海外轉移。“對等關稅”難度較大,但不排除極端情況下,引發全球大規模的關稅加碼,增加我國企業出海的市場風險。
建議推動新能源出口市場多元化,積極推進中歐在氣候和能源領域的戰略合作,降低美國聯合歐盟采取協調一致打壓政策的可能性,加強與東盟、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能源合作。
4、加劇全球能源市場波動
預計特朗普將推動美國油氣大規模增產,沖擊現有油氣定價機制,爭奪亞洲和歐洲市場,采取強制性外交手段,推動全球化石能源市場重塑。未來全球能源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或加劇中東時局動蕩,可能增加我國油氣進口成本和運輸風險。
建議近期加強國際油氣市場風險監測預警,做好運輸保障和戰略儲備。
5、升級對華科技制裁手段
兩黨對華科技制裁保持高度一致,未來特朗普可能繼續推動相關政策從“小院高墻”向“大院高墻”方向變遷,加強對中國的高科技領域限制和能源關鍵技術封鎖。
建議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投入,集中力量攻關新能源、先進核能、氫能等領域的技術難題,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關鍵技術外流防范。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