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發布《關于全區新能源“再起底”第二階段項目廢止情況的公告》,對8個新能源項目進行廢止,其中包括一個60萬千瓦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
“全面實行市場化新能源項目‘能進、能出’機制,企業可隨時申報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也可隨時申請廢止已獲批但難以推進的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避免無法實施的新能源項目圈占土地等資源。”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在公告中指出。
早在去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就發布了《關于全區已廢止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的公告》,彼時被廢止的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達13個,合計總裝機規模530.93萬千瓦,其中包括5個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合計總裝機規模355.6萬千瓦。雖然此后又有項目重新進行申請備案,但一系列操作背后可以看出,盡管頂著“綠氫”賽道的光環,當下風光制氫項目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風光”。
風光制氫,被認為是解決風光消納問題的重要方式,也被認為是未來氫能發展的趨勢。鑒于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自身的波動性和間歇性,新能源并網成為一大難題。利用難以上網的“綠電”電解水制取氫氣,實現“電-氫轉化”,氫氣則可進一步用于下游多種應用場景,比如工業、交通、化工等領域。這在解決新能源發電間歇性問題的同時,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正因此,相較于一般的新能源項目,這種自帶儲能的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在申請時也更受地方政府青睞。近一兩年來,全國陸續上馬了多個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其中最為典型的即為風光資源豐富的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于去年7月27日在對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0186號提案的答復中提到,截至目前,自治區已批復實施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30個(6個離網型,24個并網型),配套新能源規模1300萬千瓦(其中風電888萬千瓦,光伏412萬千瓦),制氫能力52萬噸/年 ,總投資1020億元。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成為全國風光制氫示范項目主要建設地區,當地的風光制氫項目建設動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整個風光制氫行業的發展趨勢。
一位長期跟蹤新能源項目的投資人士告訴能聯社記者:“風光‘路條’近年來比較搶手,因此地方政府在項目審批時也附加了越來越多的條件,比如要求部分電力就地電解水制氫等,以帶動當地氫能產業發展。不過,一些項目方在獲取‘路條’時對市場前景估計過于樂觀,高估了氫能的下游消納市場空間,導致項目本身經濟性不足,無法按時開工。”
此前,一位電力投資企業相關業務負責人就向能聯社記者透露,公司目前已獲得了風光制氫項目“路條”,但由于氫能消納路徑未落實,導致項目遲遲未能開工,正著急在市場上尋找可行的氫能下游應用方式。
事實上,當前我國綠氫產業仍處在發展初期,尚未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模式。綠氫的制取、儲運以及下游應用等各環節,均存在問題。首先,在制取端,風光電解水制綠氫的成本大概是化石能源制灰氫的3—5倍;另外,目前電解槽裝備在制氫規模和對電源波動適應性上均存在不足,效率偏低,這也是導致綠氫制備成本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儲運環節,氫能主要以長管拖車方式運送到末端,但這種方式經濟運輸半徑極小,一般不超過50公里,一旦距離過長,運輸成本會成倍增加,這造成氫能的應用范圍大幅受限。目前,氫能的終端利用價格較高,其中運輸環節是卡脖子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面臨當前的種種難題,產業也開始尋求由純氫利用體系向富氫利用體系轉變,比如甲醇、氨均是很好的氫載體,且已形成較為成熟、經濟的運輸模式,綠氫耦合制綠色甲醇、綠氨項目漸漸成為企業瞄準的方向,以期突破氫能的運輸瓶頸,擴大氫能應用范圍和場景。
每一個新興產業從初探到成熟,總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產業的不斷實踐和試錯,相信在企業和政府等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探索出多種綠氫產業的商業化模式。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