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年末,首都北京出臺了若干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重磅政策措施,其中的資金支持力度引人注目。
11月23日晚間,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北京市關于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措施》針對諸多情形提出獎勵獎金,最高達到3000萬元, 此外,《措施》明確支持在五環外工業廠區、物流園區、數據中心等非人員密集區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范。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表示,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是催生國內能源新業態、搶占國際戰略新高地的重要領域。
因此,此次出臺支持儲能的若干政策,是為把握產業發展機遇,整合資源優勢,推動北京市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有效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措施》從加快新型儲能技術創新突破、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集聚發展、加強新型儲能技術和產品應用、強化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要素保障等四大方面進行了支持,其中眾多“3000萬元”資金支持吸引眼球。
重點來看,在提升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創新能力方面,鼓勵新型儲能企業面向長壽命高安全性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關鍵技術、材料部件、重大裝備研發及產業化。
將組織實施新型儲能產業“筑基工程”,聚焦產業鏈卡點環節開展揭榜攻關,解決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按不超過攻關投資30%的比例,給予最高3000萬元補助資金。
在推動新型儲能領域產業化項目落地方面,對新建成達到國際、國家及本市數字化、智能化相關標準的新型儲能產業化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
對具有全局性、戰略性且獲得項目貸款的新型儲能建設類重大項目給予貼息,貼息率不超過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中長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單個企業原則上年度貼息金額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貼息期限不超過3年。
在提升新型儲能產業智能綠色發展水平方面,支持新型儲能企業開展智能化綠色化技術改造升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對實施效果滿足績效要求的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綠色化技術改造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
在促進新型儲能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引進和培育一批產業鏈優質企業在京津冀落地,完善區域新型儲能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對參加“強鏈補鏈”行動且符合條件的新型儲能企業,按照實際履約金額的5%給予獎勵,單個企業年度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
在推動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范方面,支持在五環外工業廠區、物流園區、數據中心等非人員密集區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范。支持新型儲能示范產業園區圍繞固態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高安全性儲能技術路線開展示范應用。
對制造業企業在廠區或所在園區內配置新型儲能設施,實現能源高效利用的,按照不超過納入獎勵范圍總投資30%的比例,給予最高3000萬元的獎勵資金。
在推動信息技術與儲能技術融合發展方面,支持新型儲能企業面向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等各類場景的不同需求,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能源數字化技術,開發建設高效安全的智能管理系統,提升儲能系統感知、智能診斷、協同控制等儲能設施智慧化運行管理水平。
對首次解決儲能領域典型應用場景需求并實際落地的優質解決方案,按照解決方案中信創非硬件部分實際采購額的一定比例給予“首方案”獎勵,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
據業內人士介紹,北京作為全國峰谷電價最大的地區之一,一直是用戶側儲能投資的理想之地。今年8月21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本市分時電價機制等有關事項的通知》,優化電價峰谷時段和峰谷價差。調整后,工商業分時電價高峰時段由原來的白天5小時、晚上3小時調整為白天3小時、晚上5小時,并合理拉大了峰谷電價價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國內多個地方政府都出臺了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其中,今年2月,深圳市發改委出臺了《深圳市支持電化學儲能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了打造新型產業生態、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提高儲能先進制造水平、優化構建儲能商業模式、加快產業全球化發展等。
深圳市發改委指出,措施將重點支持面向先進電化學儲能技術路線的原材料、元器件、工藝裝備、電芯模組、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變流器、系統集成、建設運營、市場服務、電池回收與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鏈條,并按規定政策予以支持。
5月30日,廣東省發改委、能源局印發了《廣東省促進新型儲能電站發展若干措施》,提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省支柱產業,并從拓展多元化應用、強化政策支持、健全運營調度機制、規范項目建設管理、強化協調保障等。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2123萬千瓦。新能源側和電網側儲能是新型儲能建設的重點,累計裝機占比約為92%。
今年1至6月,國內新型儲能新投運裝機約863萬千瓦/1772萬千瓦時,相當于此前歷年累計裝機容量總和。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