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公布關于印發《上海市促進綠色電力消費加快能源低碳轉型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上海市綠電交易規模將達到50億千瓦時以上;到2030年,綠電交易規模將達到300億千瓦時。
據了解,由于本地綠電供給有限,上海必須從外部多個省份引入綠電以滿足本地企業生產。
“上海是一個用電量穩定增長且對外省區電力依賴較高的城市,2023年,上海全社會用電量中,外來電占比近半,市內綠電供應不足,綠電缺口需要外部調配交易。目前,上海綠電來源包括西北、華北和華東地區的多個省份,涉及吉泉、靈紹、雁淮等多個直流通道,已初步形成多源并供的局面。今年年初以來,上海已開展省間綠電交易超百筆,用戶購得綠電超40億千瓦時,購得綠證近800萬張。”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但綠電跨省交易在實際操作層面還存在諸多難點。據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項目主管黃輝介紹:“首先,交易程序相對復雜以及‘點對點’交易渠道不夠通暢,影響電力交易效率。其次,由于涉及的省份分散且地理位置相距較遠,增加了電力輸送的難度和成本。這些挑戰也是跨省綠電交易中面臨的共性問題。”
黃輝認為,上海要實現《意見》提出的大規模綠電交易目標,一方面要考慮跨省跨區通道的充裕度和長距離輸配電導致的交易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要著力解決綠電的波動性和供需匹配問題。“雖然上海電網在儲能、智能電網等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應對如此大規模的綠電,還需要進一步挖掘靈活資源潛力、優化電網調度。”
對此,上海方南蓄能供熱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重建議,可大力開拓用電端的柔性負載能力。“通過用電端柔性負載技術實現與風光電相配合調峰,讓需求端對能源的需求量具有彈性,從而應對風光電力的不確定性,促進新能源消納。比如,供熱就可以成為一種柔性負載的使用場景。目前,新建房都是保溫性較好的節能住宅,這種房子停電幾個小時,室內溫度實際變化并不明顯。這意味著住宅供熱可以配合電力調峰,等發電量大時提高室內溫度、低時降低溫度,將帶動很大一部分上海的綠電消納能力,從而實現碳排放量的降低。”
此外,實時電價也可使電力用戶根據電網供需情況調整自身用電行為,從而減輕電網壓力。“應將關注點放在降低企業購買綠電的經濟壓力上,目前,綠電價格仍高于傳統電力,因此,制造業中購買綠電的主要是用能需求不大且具有出口需求的企業,或是期望通過構建零碳工廠以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企業。對于普通企業而言,更傾向于從工廠日常運營中挖掘節能減排潛力。”黃輝表示。
林伯強認為:“從中長期來看,通過碳市場逐步平衡綠電溢價,有助于為企業減輕成本壓力,并刺激綠電交易市場的活力。同時,還應積極挖掘和利用市內資源潛力,特別是鼓勵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參與綠電交易,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加綠電供應的可靠性,還能減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
黃輝建議政府部門聯合業內專家,迅速制定并出臺詳盡的綠色電力交易實施細則,以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綠電交易的機制框架。同時,仍然要協調解決綠電交易中的既有問題,包括綠電的優先級排序、來源追溯、高效輸送以及執行監管等方面。“尤其是對于跨省交易而言,綠電資源分布的廣泛性、涉及的省份眾多以及地理位置的相對偏遠等因素不利于形成長期且穩定的綠電交易合作機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