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北京報道 2023年是全球氣候治理“承前啟后”的重要節點。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將于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聯酋迪拜召開,此次會議將對《巴黎協定》實施情況進行首次全球盤點。
我國亦十分重視COP28,希望以應對氣候變化盤點為契機加強全球合作。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中方始終全力支持東道國阿聯酋舉辦一屆成功的締約方大會,期待同各方共同合作,確保COP28延續并深化“共同落實”的主題,以首次全球盤點為契機,發出聚焦行動、加強合作的積極信號。
在COP28召開前夕,生態環境部聯合外交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發布我國首個《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這是我國開展甲烷控排的頂層設計文件,也是我國第一份全面、專門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性文件。
備受矚目的是,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和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于2023年7月在北京、11月初在加利福尼亞陽光之鄉舉行會談,雙方于11月15日發布《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決定啟動“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開展對話與合作,以加速21世紀20年代的具體氣候行動。聲明提出,中美兩國致力于進一步加強對話、協作努力,支持主席國阿聯酋成功舉辦COP28。
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在即
COP28將完成《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
對此,夏應顯認為,全球盤點應以落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平衡評估全球落實《巴黎協定》的進展與差距,交流各方行動成效和最佳實踐,特別是要尊重各國不同起點和國情,切實盤點發達國家2020年前履約缺口,落實發達國家率先減排和提供資金、技術及能力建設支持義務,解決落實行動的雄心在支持和國際合作方面面臨的重大障礙,實現《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
夏應顯表示,發達國家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同時具有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能力。發達國家應在COP28前切實兌現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和動員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明確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為制定2025年后新的集體量化資金目標作出更大貢獻。COP28應就全球適應目標達成有力決定,完成損失和損害資金機制建設,充分響應發展中國家長期呼吁的資金、技術及能力建設支持需要。
夏應顯還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應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充分立足各國國情和能力,推進綠色公正轉型。負責任地應對氣候變化必須采取積極且務實的態度,COP28應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能源安全、創造就業、發展經濟等需求有效協調,務實推動全球向綠色低碳、氣候韌性社會的公正轉型。
“各方應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摒棄任何形式的單邊措施。COP28應堅持《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及制度安排,發出推動各方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強烈信號,確保全球氣候治理沿著正確軌道行穩致遠。”夏應顯表示,中方將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期待與各方強化溝通、深化交流,通過更廣泛全球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本次氣候大會(COP28)行動任務列出了幾項重要議題,對過去減排和能源轉型的努力進行盤點,實現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資金的歷史承諾以及制定新的氣候資金支持框架,把自然、人、植物和動物融入氣候行動的核心、實現一屆最具包容性的氣候大會。
根據《巴黎協定》第14條規定,自2023年起,氣候大會每5年進行一次全球盤點。
倫敦大學學院基建轉型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常委梁希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本年的全球盤點報告(Global Stock)已經發布,將作為COP28與會各國的談判基礎。該報告認為,目前各國的努力仍然遠不足以把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即便目前各國的承諾都得到落實,本世紀內溫升會達到2.5攝氏度。另一方面,學術界和國際機構認為,聯合國發布的四十多頁盤點報告對各國各自貢獻實際情況描述不足。除了減緩的努力不夠,今年十月發布的氣候適應差距報告也提出,目前在氣候適應領域的投資和規劃也遠遠不足。
“大約一周前,各國代表圍繞損失與損害基金設立草案,達成初步一致,將會在COP28進行討論。”梁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盡管存在一些反對聲音,損失與損害基金明確了由世界銀行來管理。基金邀請發達國家和社會各界為基金進行貢獻,按照自愿的原則。基金能夠用于發展中國家災后補償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
以應對氣候變化盤點為契機,加強全球合作能給我國帶來哪些機遇?
梁希認為,氣候變化是中國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紐帶,也是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綠色建筑等產業發展的推進器。中國逐漸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擔任引領者的角色,對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公約進程發揮重要作用。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需要為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政策情景進行分析,研究對自身業務和戰略的影響,積極采用合理的內部碳定價手段管理氣候風險。
加速甲烷減排等具體行動
甲烷控排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議題。陽光之鄉聲明,雙方將于COP28之前及其后在工作組下重點加速能源轉型、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具體行動。
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陽光之鄉聲明在氣候外交、中美關系、全球氣候治理等方面將成為經典篇章。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尼什·巴普納(Manish Bapna)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時表示,中美兩國發布的這一聲明傳遞了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強烈信號,并為即將舉行的COP28奠定了重要基礎。現在的關鍵在于,兩國應通過在未來十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甲烷排放并強化各自的氣候目標等方式來兌現承諾。
聲明提出,兩國將落實各自國家甲烷行動計劃并計劃視情細化進一步措施。兩國將立即啟動技術性工作組合作,開展政策對話、技術解決方案交流和能力建設,在各自國家甲烷行動計劃基礎上制定各自納入其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的甲烷減排行動/目標,并支持兩國各自甲烷減/控排取得進展。
2021年11月,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上,我國在《中美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中承諾,將制定一份全面、有力度的國家級甲烷控排行動計劃。
就在上個星期,COP28召開前夕,生態環境部聯合外交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發布了我國首個《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是中國開展甲烷控排的頂層設計文件,是我國第一份全面、專門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性文件。
《方案》有哪些內容值得關注,或將對哪類行業企業造成影響?能源基金會戰略規劃主任傅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相比二氧化碳,甲烷減排可在短期內迅速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全球溫升,對實現全球氣候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國第一份開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頂層設計文件,《方案》的出臺是中國政府在“雙碳”背景下對于甲烷控排工作重要性的官方認可。
傅莎表示,《方案》明確了“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甲烷控排的主要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MRV(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技術和標準體系構建,能源、農業、垃圾和污水處理領域控排,污染物與甲烷協同控制,全球治理合作等八項重點任務。其中,煤礦瓦斯利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污泥無害化處理領域,延續和強調了相關行業政策里的現行目標,突出中國在控排工作中將甲烷視作資源,強調綜合利用的工作重點。
傅莎介紹,在現有針對甲烷資源(以高濃度煤礦瓦斯和煤層氣為主)回收利用的補貼和稅收優惠的基礎上,《方案》完善了對其他重點控排領域的經濟激勵政策,包括將甲烷減排項目納入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研究農業甲烷減排獎補政策,以及再次強調將符合條件的甲烷利用和減排項目納入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CCER)涵蓋范圍。農業減排獎補政策填補了這一領域的激勵政策空白,與此同時,《方案》鼓勵氣候投融資項目考慮甲烷控排工程,解決中小型甲烷控排單位(如小型煤礦、小型垃圾填埋場及家庭農場)缺乏信用體系、融資難等困境,充分調動各利益相關方關注并參與甲烷控排行動的主動性。
中國各領域甲烷排放量的大致分布情況如何?美國環保協會副總裁、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秦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能源領域約占總甲烷排放量的30%至40%,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加工和運輸過程中的排放,以及煤礦甲烷排放等。農業領域約占總甲烷排放量的30%,主要包括畜牧業和稻米種植,畜牧業的甲烷排放主要來自牲畜的消化系統和排泄物,而稻米種植中的水稻田也會產生大量的甲烷氣體。廢棄物管理領域約占總甲烷排放量的10%,主要涉及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廠,有機廢棄物在填埋場中分解產生甲烷氣體,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有機廢水也會釋放甲烷。此外,其他領域剩余的甲烷排放量約占總量的5%至10%,這包括其他行業和活動中的甲烷排放,如石化工業、生物質能源利用等。
甲烷控排行動計劃需要推動哪些行業和產業來實施減排工作?秦虎認為,包括四個領域。一是油氣領域,油氣全產業鏈需要采取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技術等措施來減少甲烷泄漏和排放,并要努力減少常規火炬、提高火炬燃燒效率。二是煤礦領域,需要改進煤礦開采過程,減少相關煤礦甲烷排放,需要提高低濃度瓦斯及乏風瓦斯的利用量。三是農業部門,特別是畜牧業和稻米種植,需要采取措施減少畜禽養殖管理及稻田的甲烷排放。四是廢棄物管理,這需要改善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廠的管理,減少甲烷產生和排放。
“為了確保該計劃的順利執行和推動有效的甲烷減排,盡快通過基于科學的實測來支撐排放因子的更新,并推進更加嚴格的計量和信息披露,確保MRV體系成為甲烷行動方案成功落地的堅實保障。”秦虎表示,此外還應加大投資和支持,推動開發和采用更有效的甲烷監測、減排技術和解決方案。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和標準,加強農業、能源、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部門以及生態環境部門之間的協調,加強數據分享,利用好溫室氣體減排激勵措施,鼓勵和引導各行業和產業減少甲烷排放。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