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下一步,還應加大煤炭數字化基礎理論與技術應用研究,加強技術突破與融合應用。煤炭行業特色關鍵技術研發難度大,礦用大功率重載設備、關鍵基礎件和軟件系統等依賴進口,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智能裝備等迫切需要突破。
“這是本安型信息礦燈,看上去跟普通礦燈差不多,其實還有視頻、對講等多種功能”“這是訊飛礦山聲紋監測系統,通過聲音維度,對礦山主設備運行狀態24小時在線監測,能及時發現異響情況并可視化呈現,提高遠程巡檢效率”“礦區作業環境復雜,對硬件可靠性、算法適配性、定位精準性都提出挑戰,華為露天礦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就是要打造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實現無人常態化作業”……
近日,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主辦的2023煤炭行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現場會暨“數字煤炭”建設發展論壇在安徽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召開。會議間隙,場外多個展臺被前來咨詢的人員團團圍住。記者注意到,除了礦山、煤機等行業企業,移動、聯通、華為等“圈外”企業也紛紛參展,大家有一個共同關注點——“數字煤炭”建設。
用數字化替代傳統人海戰術
“數字”如何注入煤礦?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紅普解釋稱,煤炭工業數字化的內涵,是以數據要素創新驅動為核心,以煤礦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為基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變革煤炭資源開發與利用方式、優化重構業務流程與組織管理模式,提升煤炭行業治理體系和能力,實現煤炭“產、運、儲、銷、用”全產業鏈,煤炭行業、企業、煤礦全方位,煤炭資產、技術、人才全要素數字化轉型。
目前,煤炭行業數字化整體處在起步升級階段。“協會調查數據顯示,在25家大型煤炭集團中,84%的企業已完成或正在編制企業數字化轉型頂層規劃方案,數據要素價值開始釋放。”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信息化分會會長王虹橋表示,煤企打破原有數據孤島,集團直接獲取所屬煤礦視頻、調度、人員定位、生產安全、監測監控等數據的比例超過80%。
在數字化道路上,部分先行者已嘗到甜頭。淮河能源控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韓家章告訴記者,該集團下屬多個礦井,位于我國平均開采深度最深、條件最為復雜的礦區之一,面臨著多元災害威脅。依托數字化建設,集團累計建成35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以機械化替代勞動、自動化替代崗位、可視化替代監管、信息化替代跑腿,促進生產方式、安全監管方式、災害防控方式根本性變革,替代了傳統人海戰術,切實提高本質安全水平。
“少人則安、無人則安。唐家會礦通過掘錨運探遠程可視化操作,綜合單進提高30%以上,迎頭作業人數減少到6人。再如潘集選煤廠,作為亞洲單體最大煉焦煤智能化選煤廠,設計用工800人,實際用工只有380人。”韓家章舉例。
行業整體水平不均衡
數字煤炭建設如火如荼,現實問題卻也不容忽視。
王虹橋坦言,不同企業、礦井之間的數字化水平分化程度正在加劇。其中,頭部煤企數字化轉型路線清晰、體系完備、資金人才保障能力強,發展不斷加速。但也有一些歷史包袱重、經濟條件差、轉型難度大的企業,對數字化整體認識不夠,資金、人員等保障不足,數字化轉型基本處于原地踏步狀態。差距越拉越大,造成行業整體數字化水平不均衡、不協調問題愈發突出。
從已開展實踐的企業來看,工作亦有欠缺。王虹橋舉例,在協會調研的25家集團中,設置數字化專職部門的比例僅為25%,其余均為集團部門下設機構或職能。此外,68%的集團總部數字化專業人員少于10人,35%的集團近三年對總部數字化部門進行過精簡或合并,數字化組織管理呈弱化趨勢。
康紅普進一步稱,煤炭工業數字化水平還總體滯后于整個能源系統平均水平。煤炭資源賦存條件的復雜性、差異性,煤礦企業位置的偏遠性、封閉性等自身影響因素,導致其數字化轉型難度本就大于其他行業。加上特色關鍵技術研發難度大、水平相對滯后,融合應用水平較低,尚未形成真正的數字化整體成套技術供給能力,造成核心技術未能深度賦能煤炭行業發展。
多位煤企人士還不約而同提及“人”的問題。很多煤礦面對龐大的數字化系統,沒有專門機構和專業崗位,缺乏既熟悉數字化技術、又懂煤礦生產安全及輔助業務的專業化復合型系統運維隊伍。在個別煤礦,甚至沒有一名信息通訊或計算機類專業人員。“人才隊伍尚未形成駕馭‘數字’的能力,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技術人才,更缺懂技術、懂業務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康紅普稱。
“提效、保安、增康”是重點
記者從現場會獲悉,為進一步推動數字技術與煤炭工業全方位、深層次融合發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關于推進數字煤炭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已正式發布,其中給出主要目標是:到“十四五”末,煤企數字化年均資金投入較“十三五”末提高20%以上,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達到80%,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到50%,工業云平臺普及率達到60%,加速培育形成一批企業數字化轉型整體解決方案。
王虹橋表示,對照目標,重點圍繞“提效、保安、增康”開展工作。具體而言,就是以提高價值效益為導向,通過推進數字技術與煤炭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管理升級提效、生產優化提效、產業數字化提效;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核心,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保障企業生產安全、運營管控安全、網絡與數據安全;以推動全行業健康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增進企業體制、發展模式、生產系統及職工職業等健康。
“讓煤礦成為安全智能的煤炭數字化生產車間,煤企成為創新高效的煤礦數字化管理平臺,煤炭行業成為柔性協同的煤炭產品數字化供應體系。”康紅普提出,下一步還應加大煤炭數字化基礎理論與技術應用研究,加強技術突破與融合應用。“煤炭行業特色關鍵技術研發難度大,礦用大功率重載設備、關鍵基礎件和軟件系統等依賴進口,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智能裝備等迫切需要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外部力量”也加入數字煤炭建設。以科大訊飛為例,該公司礦山智能業務線總經理儲漢卿介紹,煤礦裝備專業且復雜,數據運營管理難,長期依賴于人工運維檢修。“通過我們的大模型診斷,可以把專家經驗數字化,讓其他員工在短期間內獲得大量知識,降低一線運檢門檻,同時實現相關數據結構化,形成企業設備資產。這樣一來,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避免技術人員因老師傅退休而青黃不接。”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