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湖北十堰房縣北城工業園。視覺中國
日前,云南省工信廳、發改委、生態環境廳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云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打造綠色工業園區”是重點任務之一,要求到2025年,通過已創建的綠色工業園區實踐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碳達峰優秀典型經驗和案例。按照方案,該省將實施余熱余壓回收利用、廢物資源交換利用、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和“綠電倍增”工程等多項減排措施。
《中國能源報》記者梳理發現,除了云南,福建、河北、山東、浙江等十余省份,也紛紛將工業園區減碳列為重點,打造一批綠色低碳園區是共同目標。具體如何推進,將成為各地關注的焦點。
部分園區已見減排成效
多地對工業園區的關注不是偶然。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大會上,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副司長逯元堂介紹,在全國范圍內,僅國家級和省級園區已達2500多家,工業園區聚集了全國80%以上的工業企業,碳排放量占到全國工業源的50%以上,由此成為減少碳排放的重點領域。
“抓住工業園區就是抓住了推進減污降碳的牛鼻子。”逯元堂表示,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和科技部聯合推動,率先建成了73家生態工業園區,通過淘汰燃煤鍋爐、能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減污降碳已見成效。2017-2021年,這些園區的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削減率平均值達到9.6%,遠遠優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2.99%。
但這些工作還不夠。“園區在實現產業集聚的同時帶來新挑戰,園內產業復雜,資源用量大。除了碳排放量高,排放還呈現源多匯少的特征,減排難度大,加上污染集中、產污繁雜,治理成本也比較高。”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千園千面”的現實,導致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水平差異大,部分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已實現相對脫鉤,能夠在培育經濟發展的同時,持續保持資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然而,更多園區仍面臨減碳難題。
以化工園區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朱利中進一步稱,化工行業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約0.75噸,碳排放強度較大。近20年來,全行業碳排放總量翻倍,其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碳排放量占比高達95%以上。“這是工業園區減碳的重難點之一。”
能源系統和污染治理整體亟待優化
實施難在哪兒?“減碳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說實話很多低碳、負碳技術成本還比較高”“園內能源化工項目長期受困于高碳排放,迫切渴望好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煤化工項目講究連續生產,但可再生能源電力存在波動性,并不能完全滿足需求。”這是《中國能源報》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反饋。
郝吉明直言,對于不少園區而言,能源系統和污染治理亟待整體優化。“從用能規模和結構來看,80%的工業園區物理邊界內,兼有集中式能源和環境基礎設施。這些能源設施卻呈現‘大少小多’的三高特征,燃煤機組占比高達87%,50兆瓦以下的小機組數量占比高達62%,基礎設施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平均高達57%。想要實現優化,園區能源-環境系統需要設計循環共生的整體性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呂軍帶領團隊,走訪調研了1600多家工業園區,并于近期發布《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研究報告(2023)》。他發現,園區降碳減污協同存在著四大主要難點——碳排放精準測算難、園區減低碳對標難、減碳潛力定量化難以及路徑和機制設計難。
“首先是邊界問題,各園區的不清晰、不統一造成碳排放統計難,園區間低碳發展水平難以精準比較分析。底數不清,加上缺乏本地化數據,進一步導致缺乏減碳技術成本效益、環境收益和技術成熟度的綜合評價。”陳呂軍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污染物產生量大、溫室氣體排放高、工業耗能多,目前仍是制約園區生態效率的關鍵,與長期以來采取的末端治理手段不匹配。“比如,我們針對某化工園區案例的研究發現治理成本高達13億元,占到產值的2.3%,末端治理難以為繼。”
以地定產、以產見碳、以碳優產
種種因素催促著工業園區加快減碳步伐。“現已評定的73家生態工業園區,僅占到全國園區數量的3%左右,尚未形成規模影響力,空間分布也不均衡。總體來看,園區建設管理長效機制不夠完善,尤其是省一級部門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有些園區更多是為了拿塊牌子,后續管理及持續推進缺乏動力。”逯元堂表示,園區建設標準仍需提升,根據新時期新要求不斷加以完善,“雙碳”目標才能在園區層面得到進一步落實。
減排不僅僅出于自身因素。郝吉明提醒,從國際上看,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新國際貿易體系和產業競爭格局加速形成。比如歐盟已正式提出碳邊境調節機制,要求歐盟進口商以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相同的碳價格購買排放證書,覆蓋鋼鐵、電力和氫等六大部門,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覆蓋行業。國際貿易碳壁壘帶來的挑戰,同樣對園區減碳提出高要求。
對此,陳呂軍給出“以地定產、以產見碳、以碳優產”的建議。“就是基于園區已開發土地面積和單位土地面積產出,分析園區未來可實現的經濟產值。通過已建土地、潛在新增土地等土地開發帶動的產業發展,預見不同產業的碳排放水平。基于產業發展預期所預見的碳排放總量,開展園區碳總量基準配額分配優化。據此,統籌經濟增長、資源產出率提升目標,制定園區碳達峰路線圖,實現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鉤。”
陳呂軍強調,在減碳過程中應注重基礎設施共生的效果。“以1600多家園區為樣本,我們研究發現,通過基礎設施共生,每年可以減少園區溫室氣體排放860萬噸、節約淡水30億立方米、削減燃煤發電和污水處理的全系統成本34-120億元。”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