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節能減排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業農村部會同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聚焦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等重點工作,實施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等重大舉措,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
一、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印發《到2025年化肥減量化行動方案》《到2025年化學農藥減量化行動方案》,建設一批化肥減量增效和綠色防控整建制推進縣,不斷提高化肥農藥利用水平。2022年全國新型肥料施用面積1.7億畝次,推廣玉米種肥同播3.3億畝次、小麥機械深施肥1.1億畝次、水稻側深施肥2200萬畝次,大豆接種根瘤菌劑1560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使用量連續6年下降,化肥利用率超過41%,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52%,農藥利用率超過41%。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化肥減量技術方案,編制大豆根瘤菌接種及配套施肥技術,開展百萬農民科學用藥培訓行動,指導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掌握化肥農藥減量的關鍵技術。
二、加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以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建設一批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以點帶面提升全國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1%。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支持885個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推動畜禽糞污由“治”到“用”轉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8%。實施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行動,科學推進加厚高強度地膜使用,有序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快構建廢舊地膜污染治理長效機制,有效提高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水平,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
三、加強農村生物質能開發利用
發展農村沼氣產業,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要舉措。農村沼氣基本形成“上游原料收集—中游沼氣生產—終端產品應用”的產業鏈條,全國大中型沼氣工程保有量達到7212處,年產氣17億立方米,培育了一批專業化的建設管理運營企業。沼氣工程年處理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約2.2億噸,為農業生產提供了1.2億噸沼渣沼液等優質有機肥料。生物質成型燃料建成多個萬噸級生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生物質鍋爐生產安裝、成型燃料供應和熱力服務的市場主體,全國加工站點達到2731處,產能1448多萬噸,推廣各類炊事取暖爐具約2362萬臺。
四、推動農機漁機節能減排
推進農機報廢更新,加快老舊收獲、插秧、植保、脫粒等機械淘汰升級。做好農機排放“國三”升“國四”相關技術支撐,推動拖拉機配備動力換擋變速箱、負荷傳感式液壓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等裝置,降低油耗、廢氣排放、噪音,提升牽引效率和作業精度,2022年農機北斗遠程運維終端和自動駕駛系統新增17.48萬臺,累計超過46.74萬臺。大力推廣節能農機,因地制宜推廣高喂入量聯合收割機、大中型自走式植保機械、植保無人機等農業機械,降低收獲籽粒損失率,提高農藥利用率,提升工作效率。推進漁船漁機節能減排,積極推進海洋捕撈漁民轉產,2022年完成約2000艘漁船拆解,減少功率29萬千瓦。支持海洋捕撈漁船更新改造,2022年約6000艘漁船完成建造或者主機更換,推動漁船升級換代。
五、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印發《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建設規劃》《推進生態農場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強化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政策指引。在甘肅平涼開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市建設,建立“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發展模式,培育一批生態循環農業主體,構建形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償制度。積極培育生態農業主體,組織開展生態農場評價,遴選431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生態農場。開展農田景觀構建和農產品生態價值評估,探索生態補償激勵機制,推動農業生態系統綜合管理和農產品價值鏈延伸。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