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黃浦區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黃浦建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引領區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1+N”政策體系,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基本建成綠色低碳發展核心引領區和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區。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積極推進“雙碳”試點項目建設。編制區級溫室氣體清單,升級完善區級碳普惠平臺。
深挖可再生能源應用潛力。實施“光伏+”工程,推廣應用光伏路燈等智能光伏產品。大力推進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開展整區域可實施建筑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到2030年,公共機構屋頂光伏應裝盡裝。
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綠色園區創建。推動輕生產、低噪音、環保型企業“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加大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力度,支持企業加強研發設計,轉型成為以服務為主的新型制造企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原文如下:
中共黃浦區委 黃浦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美麗黃浦建設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引領區的行動方案》的通知
黃委發〔2024〕21號
區委、區人民政府各部、委、辦、局,各街道,各區級機關,各人民團體,區屬企業集團:
經區委、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關于全面推進美麗黃浦建設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引領區的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特此通知。
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員會
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26日
關于全面推進美麗黃浦建設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引領區的行動方案
為全面推進美麗黃浦建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引領區,提出如下行動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產業發展能級不斷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城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實踐案例,美麗黃浦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生態安全更加穩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黃浦總體建成。展望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美麗黃浦全面建成。
二、堅持開發保護并重
(一)優化提升城區空間功能布局。堅持生態優先,強化規劃建設,進一步細化完善中央科創區建設規劃,加強中央科創區濱江景觀概念設計研究,推進外灘“第二立面”區域及重要地塊規劃編制工作,深化老城廂第三象限及周邊區域規劃研究,強化軸線串聯與功能片區的融合,打造綠色低碳的高品質中央活動區。
(二)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把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的“硬約束”落實到生態環境管控單元,認真執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制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協同管控機制,深入實施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
三、推進低碳轉型增速
(一)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1+N”政策體系,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基本建成綠色低碳發展核心引領區和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區。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積極推進“雙碳”試點項目建設。編制區級溫室氣體清單,升級完善區級碳普惠平臺。
(二)深挖可再生能源應用潛力。實施“光伏+”工程,推廣應用光伏路燈等智能光伏產品。大力推進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開展整區域可實施建筑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到2030年,公共機構屋頂光伏應裝盡裝。
(三)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綠色園區創建。推動輕生產、低噪音、環保型企業“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加大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力度,支持企業加強研發設計,轉型成為以服務為主的新型制造企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四)促進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共享充電樁示范小區、存量充電樁智能化替代項目等建設。推廣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低碳應用。新增或更新環衛車、公務車等全部實現新能源化。打造慢行交通體系,建設智慧道路停車場。
(五)加快建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開展綠色生態城區試點創建。實施新一輪百幢樓宇能效提升示范工程。優化升級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深化國家級商業建筑需求側管理示范項目建設。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加強景觀照明節能改造和集中控制管理,促進景觀照明節能降耗。新建建筑嚴格執行各類建筑用能和碳排放限額設計標準,70%以上的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兩星級及以上標準。到2035年,符合條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實施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
(六)推動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推進重點用能單位、公共機構及樓宇能源審計,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持續提升數據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礎設施能效水平,實施高效機房建設,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機房能效水平提升15%以上。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產業用地綜合績效評估和價值評估,提升用地績效水平。
四、深化污染防治攻堅
(一)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更加突出源頭治理,以細顆粒物控制和臭氧協同控制為主線,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協同治理體系。深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治理,全面推進VOCs治理設施精細化管理。淘汰老舊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鼓勵符合條件的加油站加裝三次油氣回收處置裝備。運用遠程監控等技術手段,提升工地、道路等揚塵源精細化管理水平。推進智能化管控設施安裝和數字化管理平臺建設,解決餐飲油煙、惡臭異味等污染問題。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開展寧靜小區試點建設。到2027年,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保持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左右。
(二)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銷號,依托河長制建立長效管理工作機制。穩步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持續開展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實現城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建設雨水儲存、末端截流和凈化設施,加強排水管網等排水系統的運維管理和修復改造。加大污水排放企業監管力度,確保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
(三)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嚴防新增污染。落實建設用地全生命周期土壤環境監管機制,加強建設用地用途變更和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聯動監管,探索土壤綠色低碳修復。實行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一體防治,加強加油站周邊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完成市下達區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目標任務。到2027年,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到2035年,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四)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開展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推動標準化菜場、商場、外賣等場景的減塑行動,限制過度包裝,推廣可循環包裝,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建立健全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體系,拓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建材產品應用場景。開展廢棄汽車集中清理工作。規范危險廢物貯存處置,提升醫療廢物收運處置水平。高標準建設“無廢城市”,推進符合黃浦特色的“無廢細胞”創建。推進新污染物治理行動,開展新污染物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到2030年,基本建成“無廢城市”,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五、建設宜居生態城區
(一)提升城區人居環境品質。建設“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間,推進“藍綠絲帶”建設,構建“一核兩帶三片”空間格局。結合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推進生態空間建設和提升,創造社區植物園等更多融入生物保護功能的復合生境。強化功能復合和資源整合,打造社區生活圈建設示范樣板,推進高品質美麗街區建設。到2035年,400平方米以上公園和廣場的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100%。
(二)深入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提升空間形態和生態環境品質,推進“公園+”“+公園”及綠道建設。到2035年,建成骨干綠道12.2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力爭達到4平方米。
六、加強生態系統保護
(一)加強區域生態資源管理。推進林長制數字化平臺應用,加強生態資源管理,推進生態資源摸底調查,提升林地綠地養護質量。落實本市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落實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打造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區。開展生物多樣性特色調查評估,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構建以城區生態空間網絡為框架的就地保護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科普宣教活動,提高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七、守牢生態環境底線
(一)加強生態安全能力建設。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提升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二)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構建嚴密的輻射安全責任體系,提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現代化水平。優化核技術利用分級分類監管,開展輻射領域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完善輻射監測與應急響應體系。
(三)加強生物環境安全管理。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預警、影響評估,建立主要外來入侵物種清單,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大法律法規宣貫力度,發揮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機制作用,提升聯合檢查工作實效。
(四)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深化海綿城市建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案例。結合舊區改造和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加強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氣候風險管理,強化氣候災害下的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提升各領域氣候韌性,增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五)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健全環境應急責任、應急響應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升環境應急能力。開展危險廢物全流程風險排查整治,加強危險化學品全過程監管。嚴格落實環境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
八、厚植生態文化底蘊
(一)培育弘揚生態文化。培育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開展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的主題實踐活動。推進環境教育基地建設,利用博物館、展覽館、科普教育基地等,宣傳美麗黃浦建設的生動實踐。
(二)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深入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推行“光盤行動”,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推進重點領域綠色創建活動。持續優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實現生活垃圾投放、收集、運輸閉環管理。推廣綠色低碳產品,鼓勵引導企業、市民參與碳普惠等場景應用。發展綠色旅游,打造生態旅游精品線路。鼓勵綠色低碳出行,到2035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50%以上,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85%。
(三)建立多元參與行動體系。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動員社區、學校、企業、家庭和個人積極行動。完善公眾生態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推進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環保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力度。
九、深化綠色數治創新
(一)加強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進低碳節能相關技術企業,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企業開展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扶持環境保護類企業。整合高校資源,打造區校合作新范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形成新技術應用實踐案例。
(二)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數字賦能。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加強地下水、噪聲、輻射等監測能力建設,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預測預報水平。拓展生態環境“一網統管”應用場景,推行非現場執法,完善智慧監管和協同治理體系。實現全區碳排放管理分析、主要條線碳排放管理、先行項目碳排放示范等場景平臺建設。
十、構建多元共治格局
(一)鼓勵與支持ESG理念踐行。接軌國際規則,攜手區內企業共同踐行ESG理念,協助舉辦“ESG全球領導者大會”,推動形成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領域的國際共識與合作,提升綠色產業國際競爭力,打造踐行ESG理念標桿區。
(二)推動節能低碳合作交流。搭建節能低碳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積極鼓勵國內外節能低碳領域優勢企業、機構、組織與區重點企業、樓宇開展交流合作。借助長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聯盟、中德建筑能效提升論壇等平臺,借鑒引入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推動綠色低碳合作交流。
十一、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一)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協同合作,推動環境公益訴訟走深走實。嚴把生態環境準入關,全力提升環評審批服務質效,加快健全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執法監管制度體系,實施環評審批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和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推行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強化河湖長制、林長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門職能作用,強化對生態和環境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
(二)強化政策供給。落實國家和本市節能環保、新能源、生態建設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和環境保護稅征收制度。健全單位生活垃圾處理等收費機制以及企業生態環保費用提取使用制度。加大財政對美麗黃浦建設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的融資支持力度,推動一批重大綠色金融項目落地。
十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充分發揮黃浦區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指導督促作用,細化工作舉措,制定美麗黃浦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美麗黃浦監測評價,實施美麗黃浦建設進程評估。各有關部門、街道要加強工作銜接,做好協調推進,每年總結美麗黃浦建設推進工作情況,書面送區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其匯總向區委、區政府報告。
中共黃浦區委 黃浦區人民政府引發《關于推進美麗黃埔建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引領區的行動方案》的通知.pdf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