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從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獲悉,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開展三批零碳創建和示范單位評審工作,發布了29家零碳示范名單,包括零碳工廠20家、零碳數據中心2家、零碳創建園區7家,涵蓋了生物醫藥、汽車、高端智能裝備和電子電器等上海市重點產業。
20家零碳工廠中,包括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上海西門子開關有限公司、上海ABB電機有限公司等,2家零碳數據中心分別為上海曙長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秉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7家零碳創建園區包括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嘉定氫能港、汽車新能港等。
據悉,結合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已于2021年10月開展了研究,針對綠色發展基礎良好的企業和園區,率先啟動零碳工廠、零碳園區、零碳數據中心的創建工作。
這也是上海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一大重要內容。2021年6月,上海率先發布《上海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通過三個“創新”深入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支撐雙碳目標的實現。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45個、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3個、國家級綠色園區8個、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67個。同時,已累計培育市級綠色工廠295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3個,綠色園區24個,綠色設計產品150個。
在業內看來,目前上海零碳工廠和零碳園區創建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原因是深度脫碳的技術還不成熟,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減排,實現零碳目標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給企業增加額外負擔。考慮到上海風光資源稟賦有限,以及產業和能源結構特點,現階段僅適合在部分能耗低、碳排放強度低的企業、園區先行先試,率先探索工業領域低碳零碳轉型的技術路線圖,帶動更多的工廠、園區積極跟進。
根據國際能源署分析,實現零碳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節能降碳,提升能源效率是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最直接、最快速、最經濟的方式,能效提升的碳減排貢獻率可達20%。二是零碳能源,大力實施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積極推廣氫能應用,減少企業的碳排放,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減排貢獻率可達70%左右。三是深度脫碳,研究開發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以及負碳技術,通過植樹造林、立體綠化等碳匯措施,實現深度脫碳“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關鍵五年,也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和窗口期,工業綠色發展是順應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推動落實“雙碳”目標的有力舉措。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上海市將繼續以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為創建目標,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激發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第三方機構的專業能力,通過改造提升,創建200家以上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和綠色企業,綠色制造水平顯著提升。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