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要求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意見強調了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性。
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風電產業對于ESG投資價值不言而喻,那么其自身ESG表現如何?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目前A股風電產業成份公司共50家(以中證主題指數成分劃分)。截至2024年2月19日,已披露2022年ESG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的風電公司共37家,披露率為74%,分別為:珠海港、中信重工、中天科技、中閩能源、中材科技、中船科技、浙江新能、云南能投、運達股份、陽光電源、新天綠能、湘電股份、通裕重工、天順風能、天能重工、時代新材、三一重能、三峽能源、日月股份、明陽智能、立新能源、金開新能、金風科技、吉電股份、嘉澤新能、江蘇新能、江南化工、華電重工、海得控制、中綠電、光威復材、廣大特材、福能股份、東方電氣、電氣風電、川能動力、龍源電力。
為研究了解風電行業ESG概況,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總市值與營業收入為參考,選出A股8家風電龍頭企業:金風科技、明陽智能、中材科技、三一重能、電氣風能、龍源電力、電投產融、通裕重工,進行樣本分析。
多數企業未披露碳排放數據
ESG報告中,環境方面,碳排放是重點關注對象。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8家風電企業中,在環境方面,除明陽智能外的7家上市風電企業均披露了碳排放情況。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范圍1+范圍2)排在前五名的企業,分別是龍源電力、通裕重工、三一重能、金風科技,電氣風電。
此外,8家企業均未披露其他間接排放量(范圍3)數據,電投產融僅披露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未進行范圍1、范圍2數據的披露;明陽智能則缺少碳排放相關的數據內容,但其在環境效益中披露了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7.9萬噸這一信息。
報告顯示,金風科技上線自主研發的“金風碳賬戶平臺”系統,具備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功能,能夠分析評估全公司、各業務單位及不同區域的碳排放量與碳排放強度的變化情況。
三一重能在報告中詳述范圍1、范圍2減排思路。在范圍1減排中,其在綠色物流環節挖掘減排潛力,實施聯合一貫制運輸,通過運輸方式的轉換削減總行車輛等;在范圍2減排中進行分布式風光互補實現綠色電力替代,利用風光互補技術,在南口產業園區安裝了3.78MW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和1臺1.5MW風機,風電和光伏就近接入園區配電網,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420多萬度,每年碳減排量為2000多噸。
在“雙碳”目標下,低碳綠色是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其中能源企業承擔重要的歷史使命。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擴大以風電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的消納比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由之路。
雖然碳減排信息披露參差不齊,但各公司仍在可持續發展管理方面各顯神通。
2022年,金風科技又新設了可持續發展管理部門。可持續發展規劃上,金風科技提出到2022年實現運營層面的碳中和,2023年,風力發電機組主要零部件供應商(制造類)社會責任審核率 100%,2025年主要供應商生產金風產品綠電使用比例達到100%。
中材科技《2022年度節能降耗暨“雙碳”工作任務計劃表》以落實節能降碳,該年度完成率為93%,“十四五”末期,公司萬元產值碳排放量不超過1.2噸。同時,公司加大“綠電”項目建設及支持力度,于本報告期內,新增綠色工廠4家、新增能源管理體系認證企業10家,二者均達到總數占比為59%。
發力零碳園區建設
隨著碳中和進程推進,2021年以來,“零碳生態圈”被越來越多地市場被提起,以“零碳”為主題的零碳工廠、零碳產業園建設逐漸成為風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經梳理后發現,建設零碳園區、構建零碳生態圈是多家風電公司ESG報告提及的重點之一。
以金風科技為例,金風科技總裁曹志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公司將“零碳生態圈”建設劃分為了四個維度:一是零碳化能源裝備制造;二是零碳能源的資源開發和應用;三是零碳能源的服務;四是零碳能源的推廣及應用。四個維度雖層次不同但相互之間具有連接。
在風電能源裝備生產制造過程中,從原材料加工,到零部件生產制造,再經物流運輸到制造廠裝配,最后風機吊裝安裝,以及全生命周期內的維護,目前還不能完全做到零碳。曹志剛透露,金風科技還在研究包括重載物流環節端的減排,如通過重載卡車氫能源的應用,從能源裝備上游的角度降低碳排放。
在零碳能源的推廣及應用環節,他還表示,公司已經開始在水務行業中做嘗試,跨出原來的能源圈,在其他行業中嘗試創新。
三一重能亦在探索風電行業減碳降排之路。為了響應國家“雙碳”目標的號召,三一重能在南口產業園區率先建造了一座綠色智能工廠。這座工廠采用了環保和智能化技術,力求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公司搭建了智能生產空間,優化物流環節,采用風光互補技術實現綠色電力替代。
報告信息顯示,三一重能以工業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在工廠配備“看得見的智能”與“看不見的智能”,打造智能生產空間。通過制造環節的智能化升級,與升級前相比整體單位能耗和碳排放降低15%。
運達股份在報告中指出,公司正積極探索風電機組節能減排技術,提高風電機組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通過打造零碳產業園區、倡導綠色辦公的方式大力倡導節能減排。2022年5月26日運達股份北方總部(烏蘭察布)智能產業基地首臺機組下線暨投產儀式,標志北方總部大型風電設備制造基地正式投入生產。
龍源電力亦在踐行低碳生產。報告期內,通過推進火電業務提效改造,加大分布式光伏建設,公司火電業務較2021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41萬噸。公司圍繞實現“綜合廠用電率至少降低0.05個百分點”的目標,2022年風電綜合廠用電率同比降低0.06個百分點,光伏綜合廠用電率同比降低0.59個百分點。
2024年風機投資機遇AB面
2024年開年,風機產業迎政策利好。
《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強調了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獲悉,國家將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其中,2024年,全國風電光伏新增裝機2億千瓦左右。2024年,國家將聚焦重點方向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建立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機制。加快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第二批、第三批項目建設,有序推動項目建成投產,推動風電光伏高質量躍升發展。
不過,在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影響下,2023年,風電企業業績恐難言樂觀。
1月30日,明陽智能披露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23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3.54億元到5.3億元,同比2022年減少29.24億元到31億億元,同比減少84.66%~89.75%。
作為國內三大風電整機龍頭之一,明陽智能的“業績暴雷”對行業起到了強烈的“風向標”意味。次日開盤,明陽智能股價跌停。在其帶動下,金風科技、三一重能等企業股價也紛紛下跌。
為什么業績下滑幅度如此巨大?在公告中,明陽智能除了講述海上風機產品未來得及交付、通過電站交易沖業績同樣遇到延期以外,更多將矛頭指向了“價格戰”上,“受行業周期的影響,風電行業進入激烈的價格競爭階段,風機中標價格整體下降……從而導致公司風機銷售毛利率同比下降。”
從商業本質上講,任何一類商品價格劇烈下跌,本質都還是由供需關系失衡導致的,風電行業也不例外。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表示,風機價格下滑如此劇烈,本質原因還是供需失衡。“2020年以后,隨著陸上風電國補取消,很多項目由于收益率問題一時不再開發,但因為當初‘裝機潮’帶來催生的裝備制造業產能保有量很大,由此激發了價格戰。”
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衛權則同樣認為,風電企業,尤其已上市企業出于業績增長目的,一擁而上不斷擴張產能,導致市場一時間難以容納,是導致價格戰的重要成因。
那么,當時間步入2024年,風機行業的供需關系如何演變?
從需求端來說,市場新增裝機容量將變得更小。2022年海陸風招標的爆發式增長,導致2023全年市場以消化為主,風電項目招標量、中標量齊齊下滑。
華創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風電招標量達64.3吉瓦,同比下滑30.3%。分類來看,2023年,海上風電、陸上風電招標量分別為8.9吉瓦、55.4吉瓦,同比下滑40.6%、28.3%。
一般來說,風機招標從開始招標到最終交付,往往需要經歷一年的周期。也就是說,2024年,預計風電實際裝機量預計將出現下滑,類比2022年,企業業績表現可能更差。
從供應端來說,目前各家并無產能規劃。但訂單量下滑,意味著企業開工率預計下滑,也意味著行業一些中小型制造企業被淘汰出局。
彭澎表示,經歷數年的價格戰,目前風機價格沒有太多降價空間。“風機企業的出清,包括名次的變化一直都在進行,那么2024年,確實還是會有一些排名比較靠后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會退出的。”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