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2023年12月20日歐盟發布對中國進口的生物柴油展開反傾銷調查的聲明已1月有余。對于生物柴油的發展前景,受訪者紛紛表示,“歐盟阻擋不了中國生物柴油的發展之路”。
“我們有每年處理20萬噸地溝油、16萬噸生物柴油的能力,之前每月大約有14000噸—15000噸,也就是一兩艘船的生物柴油出口。但現在,工廠基本停產,也沒有簽訂新的貿易訂單,歐盟的調查對企業影響不小。”唐山金利海生物柴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艾軍近日向《中國能源報》記者道出公司的出口現狀。
“以前我們生產的生物柴油,九成會出口到歐洲。但自從去年反規避調查以來,買家采購意向開始減弱,去年底宣布反傾銷調查后,公司業務再次受到沖擊,工廠開工負荷率一直徘徊在低位,目前基本處于停產狀態。”一位生物柴油頭部企業負責人同樣表示出無奈。
目前,距2023年12月20日歐盟發布對中國進口的生物柴油展開反傾銷調查的聲明已1月有余,在此前的反規避和目前的反傾銷調查聯合夾擊下,國內生物柴油出口影響正在凸顯。
“這是準備非常完備的對中國生物產業的圍攻,對國內生物柴油行業和企業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我們要積極面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特種油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冀星說,“這給行業敲響了警鐘,鞭策我們加快建立更完善的國際通用監管規則、評定體系和更開放合理的國際貿易環境,這是生物柴油行業未來健康發展的重點,也是真正發揮其綠色低碳價值的關鍵。”
接連調查影響出口
我國生物柴油以餐飲廢棄油脂為主要原料,是杜絕地溝油回流餐桌和減少柴油車尾氣排放污染的有效途徑。“每千克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可減少3000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兼具環保價值和社會價值。” 冀星說。
生物柴油脫碳價值的高低,取決于原材料來源。受限于原材料及碳排放標準,歐洲需要增大生物柴油進口量。而為了鼓勵更可持續的燃料生產方式,歐盟也給餐飲廢棄油脂等原料生產的生物柴油貼上“綠色先進”標簽,并提供大量補貼和推廣機會。
冀星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目前我國生物柴油不論從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還是技術指標等方面都遙遙領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生物柴油生產和出口國之一,河北、福建及浙江等地企業生產的生物柴油每年都會出口至歐洲。“自我國生物柴油獲得歐洲市場準入資格后,出口量逐年上漲。”
“中國企業有能力供應,歐盟則是全球第一大生物柴油消費市場,這本是互惠互利的雙贏貿易。但是自2023年以來,中國生物柴油屢次被‘盯上’,歐盟多次啟動對進口生物柴油的審查,打擊了行業發展以及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冀星坦言。
2023年4月,ISCC(國際可持續發展與碳認證)啟動對中國生物柴油認證企業的審查。2023年8月17日,歐盟開始調查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生物柴油是否通過中國和英國規避歐盟關稅。最近的調查是由歐盟生產商組織EBB(歐洲生物柴油委員會)投訴發起,將涵蓋從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的交易。據了解,此項調查將持續14個月,有可能在8個月內征收臨時關稅。
“歐盟對中國生物柴油產業反傾銷調查是在其對中國生物柴油產業發起的反規避調查正在進行中發起的,也就是說,在反規避調查還未終結的情況下,又發起了反傾銷調查。反規避調查可以說是一次火力偵察,反傾銷調查是一次實際的火力攻擊。自從歐盟開始進行反規避調查,中國生物柴油產業受到了影響。”冀星指出,“這也反映出歐盟相關產品競爭力不足,在產業利益集團的推動下,歐盟只能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但是,這一做法無法從根本上提升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只會影響全球產業鏈的穩定。”
“2022年,我們公司出口生物柴油20多萬噸,2023年僅有10萬噸多點,很大一部分是當年8月之前出口的。”上述生物柴油頭部企業負責人說,“說實話,雖然我對生物柴油行業的發展有信心,但眼下還是有些迷茫。不過,我們也會成立專項工作組,聘請專業律師團隊,積極應對本次調查。”
保持理性積極應訴
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在歐盟反傾銷的調查令中列明了多個稅則號列,從1518一直列到3826。其中,1518主要是生物柴油原料方面的稅號,3826主要是生物柴油產品方面的稅號。“但真正調查的時候只調查了3826,沒有調查1518。”有業內人士透露。
多位受訪企業人士也直言,歐盟的意圖就是打壓中國先進的民營生物柴油生產企業,且更青睞有“性價比”的原料。這個原料,就是歐盟鼓勵中國出口的廢棄油脂,以此作為“先進燃料”的原料,因為使用其生產生物柴油可以獲得“雙倍計算減碳量”。
我國生物柴油生產主要以餐飲廢棄油脂為主的“地溝油”和油脂工業的油腳等廢棄油脂為原料,綜合考慮消費方式、資源集中度、可收集范圍等因素,實際可供收集原料約為800萬噸—1000萬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餐飲廢棄油脂收集利用量約為440萬噸,其中約180萬噸用于生產生物柴油,約158萬噸出口,加氫動植物油、洗滌劑、農藥等方面也有應用。但由于點多面散,國家層面集中收集較困難,當前只有部分大中城市建立了較完善的廢棄油脂收集體系。
目前,廢棄油脂可以先作為工業級混合油,享受《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規定的增值稅70%即征即退,又以稅則號列15180000報關出口,享受13%的出口退稅,而生物柴油出口退稅稅率為零。
在此“紅利”下,不少貿易企業給地溝油先戴上“工業級混合油”的帽子,繼而享受“工業級混合油”的增值稅70%即征即退,再戴上“以稅則號列15180000報關出口”的帽子,享受13%出口退稅,從而達到享受雙重稅收優惠政策。
“利用‘假帽子’享受雙重稅收優惠政策,這些退稅紅利都補給了境外企業,利空國內企業,并不利于行業發展。”冀星指出,“這也給各級稅務管理部門戴上了‘緊箍咒’,未來要徹查將地溝油冒名工業級混合油騙取即征即退增值稅,也要防止餐廚垃圾處理廠給生物柴油處理廠虛開工業級混合油發票,騙取增值稅退稅。同時,需要注意地溝油以稅則號列15180000報關出口,享受13%的出口退稅。很多企業在這方面呼聲很高,經過我們調查,情況屬實,需要有關部門依法依規據實糾正。”
金聯創生物燃料研究組在分析歐盟相關文件的措辭和意圖后認為,歐盟借題發揮將中國生物柴油完全摒棄在歐洲市場之外的概率較低,中國廢棄油脂供應在全球產業中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契合歐盟的能源戰略發展路線,中國生物柴油產業鏈企業應保持理性并積極應訴,與自己的出口代理商或國際貿易團隊積極交流磋商,有條件的需盡快按照歐盟文件指引整理相關資料提請歐盟豁免,同時尋求政府機構幫助。
打破“墻內開花墻外香”局面
基于我國生物柴油行業和生產企業面臨的現狀,國家能源局曾于2023年9月組織召開生物柴油推廣應用試點工作現場會議,并于同年11月發布《關于組織開展生物柴油推廣應用試點示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以拓展國內生物柴油的應用場景,探索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體系、發展路徑。
商務部也于2023年12月21日首次就歐盟調查中國生物柴油產業作出回應。商務部發言人束玨婷表示,中方一貫主張合理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堅決反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保護主義行徑。
“國家能源局的推廣《通知》對行業來說是好事,商務部能夠支持產業發展,給生物柴油正名,也給我們增添了信心。不過在未來的實際推廣運用中,還有不少難點。” 李艾軍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此外,我國根據自身產業實際,制定并頒布了《生物柴油調合燃料(B5)》(GB/T25199-2017)標準,明確B5生物柴油可直接作為車用燃料。“汽柴油這些成品油有消費稅,但加油站調配B5后有5%生物柴油,其中95%交過消費稅,調和完后這5%應當明確免征消費稅,但沒有明文支持。”上述生物柴油頭部企業負責人說,“在繳稅不明確的情況下,是否應用生物柴油變得‘懸而不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使用積極性。”
受訪者均表示,后續亟需制定并出臺更詳細完善的配套細則,讓推廣應用真正落地。
生物柴油綠色價值也亟待推廣。《通知》明確,將對符合條件的試點示范項目優先納入制造業中長期貸款項目予以支持,并積極推進建立生物柴油碳減排方法學,推動將生物柴油納入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機制,加快實現生物柴油的綠色價值。
冀星建議,未來,國家層面需進一步建立更加科學完善的廢棄油脂收集政策,并修改財稅和出口管理政策,給予生物柴油企業公平的競爭環境,改變生物柴油長期以來其產品“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難的不是技術,而是政策和管理。”
在多家生物柴油企業負責人看來,我國生物柴油產業完全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已掌握較先進成熟且主流的相關技術,是為數不多的在沒有補貼政策扶持下成長起來的產業,韌性十足。對于生物柴油的發展前景,受訪者紛紛表示,“歐盟阻擋不了中國生物柴油的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