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騰訊戰略發展部高級顧問翟永平就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CCER)市場重啟、綠色低碳轉型等問題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深度解讀互聯網科技企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可持續價值投資、碳中和人才缺口等內容。現將采訪內容轉發如下:
▲翟永平在中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政策對話及未來之路論壇上發言照片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日益突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翟永平表示,數字科技企業具有創新基因,對于新技術非常敏感,能夠利用新技術為其他企業理清碳排放和碳減排數據,支持各行各業實現碳中和,比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升碳排放數據核算的準確性。
CCER重啟利好低碳技術供需兩端
翟永平:CCER市場重啟對于低碳技術的供給側和需求側這兩端都是利好消息,意義非常大,行業期待已久。CCER市場重啟為火電廠之外的企業提供了碳減排市場價值的抓手,首批包括了造林碳匯(含竹林)、紅樹林修復、并網海上風電和并網光熱發電等行業。對于開發低碳技術的企業,CCER市場為技術應用提供了新的場景,依靠市場的運作而非依靠政府補貼擴大低碳技術的應用。對于自愿減排意愿的企業來說,CCER市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實現碳中和途徑。
在CCER市場重啟之后,我們看到很多金融機構加大了對新興低碳技術的資金投入,通過綠色金融推動了相關研發機構、初創企業等主體的發展和技術應用。
碳減排量是投資評估標準之一
翟永平:數字科技企業具有創新基因,對于新技術非常敏感,能夠利用新技術支持各行各業實現碳中和,比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升碳排放數據核算的準確性。在碳足跡的監測、報告和核查方面,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平臺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目前,騰訊的“碳BASE”數字化平臺可以利用算法幫助企業計算碳排放數據;騰訊也在支持研發林業、農業、海洋相關的碳匯技術和減排方法學。
數字科技企業還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通過資金支持和數字技術合作,支持研發綠色低碳技術。去年以來,騰訊通過“碳尋計劃”支持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的實驗室研發和初創公司。另外,數字科技企業可以通過對海量消費者的觸達能力,激勵用戶建立綠色生活方式。
翟永平:互聯網企業能夠通過可持續社會價值的公益資金支持最新低碳技術的早期研發和示范落地。2021至2022年,騰訊先后共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用于“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與“共創富裕”,支持可持續發展項目包括綠色低碳技術、生物多樣性領域的項目。另外,騰訊投資部門也支持綠色發展驅動的企業,在考慮經濟回報的同時,也考慮社會效益,其中碳減排量是投資評估的標準之一。
翟永平:我認為各行各業的企業應該首先應該弄清楚自身在低碳轉型進程中的位置,不僅要關注自身碳排放,而且還要關注企業上游和下游的碳排放。互聯網科技行業可以利用數字化的技術(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等)確保碳足跡數據的準確抓取。在此基礎上,各個企業制定自身的碳中和目標和路線圖。互聯網科技企業是耗電大戶,首先需要計算清楚自身碳排放數據,并制定減碳目標和路線。騰訊利用“碳BASE”平臺匯總碳自身排放數據,制定了《騰訊碳中和目標和行動路線》,承諾在2030年之前,實現自身運營及供應鏈的全面碳中和。此外,騰訊將與清華大學合作啟動MRV平臺(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建設,為新型CCUS/碳移除手段減碳量計算提供科學根據。
碳中和人才存在較大缺口
翟永平:在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進行發展的戰略評估,從碳中和的角度發現新的業務機遇,調整自身業務和布局。上市公司、非上市企業都需要按照國家對于綠色低碳的相關規定和要求提前布局,建立企業低碳評價標準。
我認為目前的困難之一就是專業人才匱乏,企業存在很大的碳中和相關人才的缺口。企業不能只依靠外包或第三方咨詢公司,還需要有自己的人才團隊和專門機構,按照國家政策和規范管理企業的碳排放。目前許多行業都在評估人工智能技術是否會代替人工的崗位,但我認為碳中和行業是正相反,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對碳中和相關人才需求更多,碳中和人才會有更多的施展空間。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