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敏1 ,王赫2 ,蓋春英1 ,張元齡2
1.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 碳策營城(北京)咨詢有限公司
把首都建設成為一個大花園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城市發展的重要指示,為落實這一指示,北京市近年來圍繞“城中建園、園中建城、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理念逐步開展花園城市建設。
《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要求提升綠化空間品質,注重由“綠量”向“綠質”轉變,從增綠擴綠轉向提升綠化空間品質,提升生態要素的服務價值轉化。
《首都花園城市規劃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營建花園街道。結合背街小巷整治,重點大街、公共空間改造等工作,推動花園街道場景建設。
道路花園化是花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北京踐行“花園城市”理念,提升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也是道路空間綠化實現從傳統綠化到花園化的重大舉措。
什么是道路花園化?北京現狀道路花園化程度如何?如何穩妥推進道路花園化規劃建設?本文以下將對此進行解析與闡述。
什么是道路花園化?
道路花園化是指在滿足交通基本功能和安全大的前提下,通過統籌道路紅線內外空間、優化道路斷面設計、推進道路兩側小微綠地建設等方式增加綠色公共空間,提升街道綠視率與彩視率,以滿足市民休閑、通行等需求,并營造舒適宜人的通行環境,美化城市景觀。
圖1. 道路花園化內涵示意
這里需要注意道路綠化與道路花園化的區別。對于道路綠化,《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標準》等北京市地方標準以及《城市道路綠化設計標準》、《公路綠化技術規范》等行業標準對道路綠化空間及規劃設計要求有明確規定。
其中作為關鍵指標之一的綠地率,在北京落實情況相對較好,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道路綠化的數量,但在不同等級道路綠化配置的多樣性、突出特定區域的風貌、對慢行交通連續遮陰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與道路綠化相比,道路花園化的規劃設計重點在于“綠質”,而不單單是“綠量”。在生態景觀方面,道路花園化強調植被的功能性和景觀性的協同,注重打造多層次、多維度的道路景觀;在設計范圍方面,道路綠化主要是道路紅線空間內的綠化,而道路花園化還強調與周邊綠化潛力空間的協調。
道路要有綠化,但不是所有的道路都需要花園化。應對北京重要的文化景觀節點、人流密集、具有特殊意義如歷史文化街區等地區的道路實施花園化。與此同時,道路花園化也更應突出市民可參與感,使得道路景觀既可觀,也實用。
02 北京市道路花園化現狀水平?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北京市的道路綠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與當前北京花園城市建設的目標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可以說北京的道路花園化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道路綠化帶的綠化品種單一,以綠化功能為主,綠化景觀缺乏多樣性,難以達到豐富的視覺效果。
圖2. 某主干路綠化較為單一
(2)道路慢行空間的樹蔭不完整,未形成完整林蔭道。
圖3. 機非隔離帶僅種植灌木,缺少遮蔭
(3)部分交叉口綠化設計不當,植被高度不當或密度過高,遮擋視線,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圖4. 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的低矮綠化遮擋視線
(4)高架橋綠化植物種類單一,缺乏多層次的植被布局,彩視率低,導致景觀效果較差,難以形成視覺上的層次感。
圖5. 高架橋區缺乏綠化與景觀設計
(5)立交橋下空間缺乏綠化。
圖6. 立交橋下空間缺乏綠化
(6)部分歷史街區胡同或較窄的街道未種植行道樹或其他綠化植物,缺乏綠意和生機,使得道路整體微氣候環境不佳,整體視覺也較為枯燥。
圖7. 胡同內缺少綠化景觀
(7)綠化設計中缺乏低影響開發措施,如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導致在暴雨天氣時容易出現積水問題。
圖8. 綠化設施帶積水嚴重
(8)道路街角空間的綠化單一,綠地設計缺乏層次感。
圖9. 街角空間以草地為主,綠化單一
(9)街角空間缺少必要的配套設施,如座椅、垃圾箱等,使得綠化空間無法為行人提供休息和互動的場所,影響使用體驗。
圖10. 街角空間功能單一,缺乏活動設施
(10)街道沿線潛力空間未被挖掘,如沿線綠地無法供公眾使用。
圖11. 道路沿線大面積綠地空間無法使用
03 北京道路花園化的規劃設計層次
北京道路花園化可分為三個規劃設計層次。
第一層次是通過景觀設計與綠化布局的優化,提升道路及周邊潛力空間的景觀效果;
第二層次是提升道路環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通過優化公共空間的布局與使用模式,為不同群體提供共享空間,促進多樣化的活動和交互,從而營造充滿活力的綠色城市環境;
第三層次是引導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采用環保設計和低碳技術,注重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不僅能夠提升城市環境可持續性,還可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持。
04 北京道路花園化規劃設計策略
注重差異化
應結合重點區域的人群需求特點,對道路及道路綠化空間進行差異化設計。如在學校、醫院、景區及商業區等重點區域,道路空間應優先保障交通通行和停駐功能,學校、醫院門前的道路綠化和景觀布置不應妨礙行人、非機動車及特殊人群的便捷通行和停留使用;醫院周邊應因地制宜設置綠蔭休息區,避免大面積封閉式綠化。
圖12. 醫院周邊利用外側綠地設置通行與休憩空間
學校周邊應優化慢行路徑以及家長等候區域,確保通學安全性和便捷性。
圖14. 三里屯路街道活動空間
堅持實用性
應結合沿線居民的需求,對道路及道路綠化空間進行實用性設計。應注意因地制宜,按需設計,優先對人流密集且交互頻繁的空間進行花園花提升,如道路路側綠化帶、機非分隔帶、胡同、背街小巷等,提升道路空間綠容量;另一方面,要避免設置過度連續的綠化,從而造成行人通行受阻或不方便。此外,應兼顧市民使用需求,增加步道、座椅等便民設施,確保空間既美觀又實用。
圖15. 大柵欄街道景觀營造
圖16. 西單北大街靈境翠園
考慮系統性
應著眼交通整體和系統,對道路及道路綠化空間進行系統性設計。在合理安排交通空間的基礎上,優化更新已建成道路的橫斷面,促進道路向花園化轉型,如可根據道路交通情況減少機動車道數量或縮減單車道寬度,增加道路綠化帶。
圖17. 平安大街改造增加了中央分隔帶
發掘景觀性
因地制宜,充分發掘道路空間的景觀潛能,實現良好的景觀性。逐步改造交通灰色空間,可利用立交橋、天橋的橋墩、立柱、道路護坡等增加立體綠化及照明設施,改善景觀與生態環境;增設符合橋體荷載范圍的花籃、花箱,選用符合風貌要求、體現地區特色的植物,實現良好的景觀效果;根據橋下空間特點、景觀需求以及周邊社區需求,在橋下空間增加立體綠化,增設休憩設施,營造生氣蓬勃和具有高度可識別性的休閑游憩空間。
圖18. 木樨地橋立體綠化改造與橋墩綠化
植入生活性
寓生活于花園化場所中。重視街角空間的花園化改造,因地制宜將街角空間轉化為開敞的微型公共活動場地,植入座椅、花壇、雕塑等公共設施,增強場所的吸引力和生活性。
圖19. 豐臺草橋交叉口一角
圖20. 崇文門街角公園設置綠化、座椅、照明等設施
增加豐富性
科學增添彩化植物,實現綠化的豐富性。在既有綠化基礎上增添彩化植物,引入多種本地樹種、灌木和花卉,呈現色彩多樣的景觀效果,做到植物種類選擇合理、色彩搭配協調、景觀效果突出,與周邊景觀相協調,提升綠化景觀的豐富性和季節性變化。結合實際條件開展見縫插綠,提升綠視率;對已有道路綠化增加植物多樣性和層次感,提升彩視率。
圖21. 東三環主路中央分隔帶綠化以及兩側隔離設施景觀化
圖22. 光華路連續樹池景觀化
融合生態性
融合鄉土植物及生態功能應用,構建兼顧功能與視覺美感的道路空間。注重耐候植物與本土物種的搭配,既保障生物多樣性,又形成四季變化的景觀韻律。以復層栽植強化生態廊道功能,實現生態隔離、活動空間與鄉土生境的協同共生。同時可結合實際條件開展見縫插綠,提升綠視率;對已有道路綠化增加植物多樣性和層次感,提升彩視率。
圖23. 木樨地橋下生境園
提升整潔性
空間統籌,提升城市家具設置的一致性與整潔性。應根據人流量和使用需求,合理設置城市家具,避免設置過多或過少。同一街道或區域的街道家具應按照區域環境風貌要求采用協調統一的設計風格,避免外觀樣式過多過雜,應形成整潔、和諧的視覺效果,同時應注重定期清潔和維修保養,真正實現和保障街道家具的景觀化。
圖24. 三里屯路街道家具
05 如何推進北京道路花園化?
推進道路花園化一方面需要高質量的規劃設計,另一方面更需要從體制機制、資金保障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動態調整”的實施模式。
1)建立清晰完善的責權機制,明確部門協同原則。加強規劃、園林、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門在規劃設計、工程管理、日常維護等環節的溝通協調。通過定期聯席會議與溝通平臺,保障各部門的協同合作,優化資源調配與執行效率;
2)制定長效的花園化維護機制。明確道路綠化帶、城市家具等設施的日常養護責任歸屬部門,保證定期修剪、清潔和檢查,防止設施損壞或綠化退化,確保道路環境的長期美觀與功能性;
3)充分調動道路沿線業主、周邊居民及社會公眾的積極性。推動公眾廣泛參與道路花園化改造項目,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渠道收集居民意見與建議,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并在設計階段考慮公眾反饋。確保項目的開放性與共建共享,提升居民對花園化環境的認同感與參與度;
4)建立完善的項目實施與績效評估機制。定期對道路花園化項目的效果進行評估,涵蓋綠化覆蓋率、環境舒適度、居民滿意度等多個指標。引入第三方監督機構或公眾監督,確保項目的透明性和持續優化;
5)推進道路花園化投融資模式創新。投融資模式的創新是機制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道路花園化項目,結合政府資源與市場力量,共同推動項目實施。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