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印發《四川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辦法》。《辦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全文如下:
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四川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辦法》的通知
各市(州)住房城鄉建設(城市排水)、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
為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監督管理,提高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提升設施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保障設施穩定達標運行,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有關規范性文件,結合本省實際,對《四川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
2025年1月8日
四川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
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監督管理,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提升設施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保障設施穩定達標運行,改善水環境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四川省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四川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規范性文件,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城市(含設市城市及縣城)市政生活污水管網和生活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是指通過污水管網接納生活污水(或生活污水比例 70%以上)進行集中處理的場所(含生活污水應急集中處理設施)。
本辦法所稱污水管網,是指收集和運輸生活污水的管網設施,包括分流制污水管網、合流制管網、管涵及其附屬設施等。
本辦法所稱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運維單位(以下稱污水處理設施運維單位)包括污水廠運維單位、管網運維單位。污水廠運維單位是指對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進行生產管理運營維護的單位,管網運維單位是指對城市生活污水管網進行運營維護的單位。
第四條 省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指導全省行政區域內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監督管理,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的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監督管理工作,并在職責范圍內負責生活污泥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市、縣污水處理設施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稱污水處理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的運行監督管理,在職責范圍內負責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的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和生活污泥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指導、監督、檢查全省行政區域內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情況、污染物削減情況,對生活污泥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市、縣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指導、監督、檢查本行政區域內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情況、污染物削減情況,對生活污泥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第五條 污水處理主管部門可以依法提出特許經營項目實施方案,地方政府或其授權的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依法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擇污水處理設施運維單位,并簽訂特許經營協議。暫不具備條件的,可在核定實際污水處理量及處理成本的基礎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簽訂委托經營協議或服務合同,或者由污水處理設施的產權單位自行運營。逐步推動和完善“廠網一體”規劃建設運維模式。
特許經營協議、委托經營協議或服務合同簽訂后 30 日內,依法向上一級污水處理主管部門備案。
第六條 污水處理主管部門依據法律法規進行監督工作,可向具備專業能力的社會力量購買技術支撐服務。
第七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對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和出水水質負責,按照《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60—2011)制定保障城市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生產管理制度、安全生產制度、水質檢測制度。
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針對進水水質或水量突變、停電、重要設備故障、洪澇災害、火災等突發事件制定污水處理安全運行應急預案,并定期進行演練。
管網運維單位對污水管網的日常維護負責,按照《城鎮排水管渠與泵站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68—2016)制定巡視、養護、管道清淤、檢查與修理制度,保障城市污水管網正常運行和污水處理廠穩定高效運營。
第八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依法依規在污水處理廠進出水口、關鍵水處理構筑物等位置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并為自動監測正常使用提供必要條件。監督自動監測設備運維單位按照規范對設備進行運行維護,按照有關規定定期進行檢定和校準,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負責,并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
自動監測設備的聯網應符合省、市污水處理主管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等有關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要求。發現自動監測設備異常的,應當及時報告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并檢查修復。
第九條 管網運維單位應當按照排水分區在管網的主要節點和敏感區域,安裝流量、COD、氨氮和 pH 值在線監測裝置。
取得排水許可并列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的排水戶應當按照《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要求,安裝并運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并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自動監測的主要指標應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執行。
排污單位不得將未經處理的、不符合相關排放標準的生活垃圾滲濾液直接排入市政管網。鼓勵排水戶與污水廠運維單位和污水管網運維單位通過簽訂委托處理合同等方式,約定水質水量、監測監控、信息共享、應急響應、違約賠償、解釋和爭議解決等內容。在責任明晰的基礎上,排污單位與污水廠運維單位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就工業污水協商確定納管濃度,報送生態環境部門并依法載入排污許可證后,作為監督管理依據。對于污染物不能被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標的工業廢水,不得進入市政管網。由于排水戶向市政管網排放超標污水,導致污水廠運行異常,由該排水戶承擔后果。
第十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運維單位應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60-2011)及《城鎮排水管渠與泵站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68-2016),建立生產運行臺賬,并按月、季、年定期向污水處理主管部門真實、準確報送運營情況。
污水廠運維單位每月 5 日前在“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管理信息平臺”中報送上月進出水水質、水量、污泥處理處置量及方式、設備運行、運營成本、安全生產情況等運營項目相關信息,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當于每月 10 日前對相關信息進行核實。管網運維單位報送情況應包括重要節點、敏感地區的在線監測水質、水量以及巡視、養護、管道清淤、檢查與修理情況,泵站設備的運行、運營成本、安全生產情況等。
第十一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不得排放不達標污水。
對于進水水質、水量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影響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的,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按規定將發生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及時報告污水處理主管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進入污水處理廠且在設計進水濃度限值內的污水,污水處理廠應當處理達標后排放。
進水水質超過設計標準導致出水超標的,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保留原始數據材料,及時向污水處理主管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報告并進行應急處理。
第十二條 年均進水生化需氧量(BOD)濃度低于 100mg/L的污水廠,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會同管網運維單位協助污水處理主管部門開展管網排查,分析原因,編制“一廠一策”整改方案,落實整改。進水生化需氧量(BOD)濃度超過 100mg/L(含本數)的污水廠,其運維單位要會同管網運維單位加強管網維護,保持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穩步提升進水生化需氧量(BOD)濃度。
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運維單位的監督指導,提高本行政區域城市污水的收集率和處理率。
第十三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其產生的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置或綜合利用,鼓勵對污泥進行資源化利用。不具備處置能力的,應當對其產生的污泥先進行減量化、穩定化處理,再委托具備相應資質和技術能力的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置或綜合利用,并建立污泥貯存、運輸、處理等管理臺賬。原則上不支持跨市(州)轉移污泥,特殊情況確需轉移的,申請轉移單位應當制定污泥跨地區轉移計劃,并向污泥移出地市級人民政府污水處理主管部門進行備案。產生的污泥屬于危險廢物的,應嚴格執行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有關規定。
第十四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運維單位應當完善單位技術培訓體系,加強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
第十五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運維單位應當按照污水處理主管部門要求報告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包括上年度組織機構、職工總數、處理水量、進出水水質、安全生產、下年度大修和停產計劃等。
第十六條 實行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驗收備案、運行報批、竣工移交制度。
新建污水管網竣工驗收合格后,建設單位應向污水處理主管部門備案,并提出竣工移交申請,管網運維單位應當及時接收。新建污水管網未移交前,管網設施由建設單位養護管理。
新建污水處理廠建設竣工后應當根據相關規定,在實際排污之前向生態環境部門申請排污許可證。項目建設單位或項目業主單位應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國環規評〔2017〕4 號)有關要求開展環境保護自主驗收。新建、改建和擴建的生活污水處理企業,應當依法申請排水企業運行評估。
第十七條 實行污水處理檢測制度。各市、縣污水處理主管部門可委托有資質的檢測單位對縣城以上城市的污水管網收集水質、污水處理廠進出水水質、污泥泥質等指標每半年進行隨機抽樣檢測一次。
污水處理廠運維單位應當對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進行日常檢測,對于能自主檢測的項目可自行檢測,并做好臺賬記錄工作;對于不能自行檢測的項目,可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單位進行檢測。進出水水質檢測項目、取樣方法和頻率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自行監測要求執行。
第十八條 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服務費應依法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及時足額撥付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維護單位。實行按照水量、污染物削減量、水質核撥污水處理服務費的運行機制,推進收費機制改革,建立完善污水處理費用價格形成機制。市、縣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按特許經營協議或委托經營協議以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和水量的監督檢查結果,提出審核意見。市、縣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特許經營協議或委托經營協議對污水廠、管網運維單位進行考核。
審核意見及考核結果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后作為撥付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服務費的依據。
第十九條 未按照《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報經相關部門審核,不得擅自改動、拆除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
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運維單位應當保障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并負責污水集中處理廠、泵站、管網等設施的維修養護。
第二十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運維單位應加強對排水設施的日常巡查,重點關注雨污混錯接、施工降水排入污水管網等“外水入侵”行為,及時梳理匯總并上報,協助管網產權單位完成整改。
在汛期前后,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管網運維單位開展清淤疏通工作。
在維修養護施工前,應當制定可能發生的各類事故搶險預案,指定專門監護人員進行安全監護。
在維修養護過程中,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依規予以支持、配合;發生安全事故時,應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上報污水處理主管部門等相關部門。
第二十一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運維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污水處理主管部門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可以根據特許經營協議要求,取消其特許經營權,并實施臨時接管。
(一)擅自轉讓、出租特許經營權的;
(二)擅自將所經營的財產進行處置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發生重大水污染事故、生產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業、歇業,嚴重影響社會公共利益和環境安全的;
(五)法律法規規定與協議合同約定可以終止特許經營協議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條 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在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運維單位退出市場、臨時接管等情況下能夠保障城市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轉的措施。
第二十三條 實行城市污水處理廠停運報告制度。
污水廠運維單位應保持污水處理設施持續穩定達標運行,不得擅自停運。實施設備設施大修、檢修等,應通過調節工藝運行狀態保證污水處理的規模和出水水質,因檢修等原因停運或部分停運的,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提前 90 個工作日,按照規定向污水處理主管部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同時提交申請報告,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或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接到申請報告后,應當及時核查處理。停運報告中應當明確停運原因、停運組數、停運時限、停運期間將采取的措施等內容。
第二十四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編制應急預案,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對于因突發事件造成污水處理廠全部或部分停運,或者進水水質和水量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導致出水水質超標,污水廠運維單位應當立即啟動安全運行應急預案,盡快搶修恢復正常運行,并報告生態環境部門和污水處理主管部門。
污水處理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應急措施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監管,在污水廠具有足夠處理能力的條件下限期退出。
第二十五條 污水處理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檢查考核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檢查、行業內通報等方式對城市污水管網及污水處理廠進行監管,每年 1 月 25 日前結合《城鎮污水處理工作考核暫行辦法》相關要求,定期向住房城鄉建設廳報送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檢查情況、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污水處理規劃編制情況、污水處理收費情況、再生水利用情況等年度工作報告。
第二十六條 污水廠運維單位和管網運維單位應當履行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和政策規定開展運營管理活動。對在運營管理中存在嚴重失職的運維單位及其相關人員按照《關于對環境保護領域失信生產經營單位及其相關人員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規定,依法實施失信聯合懲戒。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