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第三批3個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典型案例。案例分別來自浙江省紹興市、山東省棗莊市和河南省南陽市,相關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見招拆招,成功斬斷了3條機動車檢驗和維修相關的灰黑利益鏈,包括作弊檢驗設備利益鏈、車用尿素作弊軟硬件利益鏈、車載排放診斷系統(OBD)屏蔽器利益鏈。
從此前公布的案例來看,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違法手段五花八門,其中使用作弊器的違法行為,因隱蔽性強、查處難度大,在機動車排放檢驗造假市場上“很受歡迎”。在利益的驅動下,從作弊裝置的研發生產、到制作銷售,一條包括制作商、經銷商、檢測公司、維修站在內的完整灰黑利益鏈條由此形成。
本次公布的3個案例,均涉及非法生產、銷售、使用作弊裝置,相關人員涉嫌刑事犯罪,主要涉嫌構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以及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查獲的3條非法作弊產業鏈,主要涉及3種不同種類的作弊裝置,包括尿素調節器、OBD屏蔽器、作弊電源板,它們可針對不同環節采取不同手段。
治理環節——車用尿素的作用是去除尾氣中的污染物,但在棗莊的案例中,用具有作弊功能的尿素調節器,可使貨車在異常使用尿素處理污染物時依然正常行駛,導致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
診斷環節——OBD可對車輛超標排放進行提醒,但在南陽的案例中,OBD屏蔽器打著能消除故障碼的“幌子”,直接清除了因異常使用污染控制裝置導致的OBD故障碼。
檢測環節——尾氣檢驗儀主要用于檢測機動車排放是否達標,但在紹興的案例中,用作弊電源板“改裝”后的尾氣檢測儀,可對檢測數據進行篡改,使不合格車輛違法通過檢驗。
作弊變得更加“便捷”,違法現象也愈加猖獗。作弊裝置因成本低、利潤高成為部分生產商和銷售商非法牟利工具,甚至一些機構人員在網絡平臺上兜售相關裝置,導致作弊裝置灰黑利益鏈牽連廣泛。
紹興的案例中,檢測公司非法使用作弊器,為4000余輛機動車出具虛假合格報告,非法獲利超120萬元;棗莊的案例中,作弊裝置的軟件生產銷售商在廣東省深圳市和北京市,其硬件制作銷售商則在河北省滄州市,涉案人員涉及多地;南陽的案例中,涉案人員在網絡平臺開設個人網店,在一年內,向全國近50家機動車檢驗機構兜售作弊裝置。
自2024年9月多部門聯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以來,相關成效顯著。重點地區重型貨車問題比例明顯下降,與今年上半年相比,問題率下降超過30%。污染物實現有效減排,氮氧化物減排量約50萬噸。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