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下,美國光伏企業卻正在上演倒閉潮,其中不乏有能源巨頭。
據Roth Capital Partners數據,僅2023年美國就有100多家戶用光伏經銷商和安裝商破產,該機構預測今年美國至少還會有100家公司倒閉。
事實上,這一數據并非空穴來風,美國前不久倒閉的3家大型光伏企業中就有兩家戶用企業,一個是6月宣布永久停業的美國戶用光伏排名第六的Titan Solar Power,另一家陷入危機的則是成立于1985年的美國光伏巨頭SunPower。
據悉,SunPower控股股東為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能源,曾擁有超5000名員工,在全球十幾個國家設立辦事機構,是美國最大的光伏企業之一。事實上,SunPower經營困境早已初露端倪,今年4月SunPower裁掉了1000個工作崗位,7月中旬宣布將暫停公司多項核心業務,緊接著8月便向特拉華州申請破產,并低價出售其核心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SunPower以及Titan Solar Power的困境對于美國戶用光伏企業具有一定代表性。綜合來看,致使美國戶用光伏企業大規模破產的主要原因為高利率,以及地方推行的電價政策所致。
首先來看,美國戶用光伏業務多以貸款模式以及第三方持有模式為主,均主要依賴貸款,然而2023年以來美聯儲為對抗通脹而頻繁加息,利率達到22年來的最高水平,導致安裝商融資成本以及貸款利率同步提升,企業承受了巨大的財務壓力。
另一方面,加州作為美國最大戶用光伏裝機市場,在去年開始實施NEM3.0版電費計價體系,致使余電上網部分電量收益大大減少,這也為戶用光伏的裝機熱情潑下一盆冷水。有數據顯示,受此政策影響加州戶用光伏裝機數暴跌80%。
本土制造力量崛起
與水深火熱的戶用光伏市場不同的是,美國光伏制造業進展如火如荼。
據SEIA(美國光伏行業協會)和Wood Mackenzie聯合發布的報告預測,2029年美國光伏裝機將由截至今年一季度的200 GW增長至438GW,而美國已投產組件產能僅34GW。毫無疑問,本土產能的缺失似乎難以支撐美國的宏偉藍圖。
SEIA數據,美國2023全年組件進口量高達53.84GW,同比增長63%,為扭轉這一不利局面,美國在大搞貿易壁壘的同時,還頒布《通脹削減法案》 (IRA)等系列激勵性政策,拿出3690億美元真金白銀支持本土制造。
政策力捧之下,美國薄膜組件制造商First Solar日子過得十分“滋潤”,組件全球出貨排名第十卻新晉成為全球光伏市值TOP 1,答案或許可以從其財報窺探一二。
據其財報顯示,First Solar 2022年虧損4000多萬美元,2023年便盈利8.31億美元,其中6.6億美元來自IRA補貼,此外該公司預測今年仍將獲得超7億美元;業績方面,今年Q2 First Solar凈利潤再創新高,達10億美元,且訂單已排至2030年。
First Solar之外,美國第二大組件制造商韓華更是在美國的扶持下建設起光伏一體化供應鏈。8月最新消息,韓華位于佐治亞州卡特斯維爾的鑄錠、切片、電池和組件制造工廠已經獲得美國能源部14.5億美元貸款支持,預計將在2024年底投產,屆時韓華光伏制造年產能將達8.4GW。
與此同時,美國多家本土也在積極上馬新產線,近期SEG Solar正式啟用位于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年產能2GW光伏組件工廠,Create Energy和Shoals Technologies Group也在前不久宣布將合資在田納西州建設一個5GW組件和5GW電池制造工廠。輔材方面,美國一家初創公司 SOLARCYCLE ue宣布計劃投資 3.44 億美元在佐治亞州新建產能5GW或6GW光伏玻璃制造工廠。
美國作為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光伏市場,經濟性疊加高裝機預期,一時之間,中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紛紛涌向美國本土。
首先來看,我國光伏企業在2023年便開啟了轟轟烈烈赴美建廠潮。截至目前,共8家企業宣布在美國投資建廠,五大組件龍頭均位列其中。據路透社預測,到2025年中國企業在美的組件產能將達到20GW以上,足以滿足美國近半的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歐洲及印度等地的光伏企業在美產能規劃也在持續增長,涵蓋光伏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輔材等多個領域,拋出的建設規模也均為GW級。
其中歐洲方面,歷經裁員、減產甚至是破產的歐洲光伏企業并未終止其光伏事業,而是將目光轉向美國市場。其中,梅耶博格在關閉其位于德國的組件工廠后,轉向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了一座2GW組件工廠,今年6月該工廠組正式開始生產,此外梅耶博格還計劃持續深耕美國市場,在科羅拉多州再建一個2GW電池及組件工廠。
然而,產能建設并不能一蹴而就。由于美國目前尚無電池制造產能,前不久美國宣布將太陽能電池的關稅配額將從5GW增加到12.5GW,相當于增加1.5倍,以滿足本土組件產能需要,因此短期內東南亞四國電池仍有機會在一定程度的關稅下進入美國市場。
在系列政策激勵下,美國本土制造規模漸起,據Wood Mackenzie估計,到2027年,美國組件制造產能將達到144GW,電池制造產能為71GW,晶圓制造產能為61GW。
事實上,在復雜且多變的政治環境中,項目的落地仍面臨許多不確定性。一周前,美國多位跨黨派美國參議員聯合提出了一項法案,意在鼓勵硅片國產化,嚴防中國企業獲得IRA補貼支持;另一方面,美國正面臨總統大選關鍵節點,不同執政者對于發展清潔能源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勢必影響產業走勢。
面對日趨激烈的海外競爭,CPIA在前不久召開的研討會中指出,美國等頭部市場本土化供應比例顯著提高,我國光伏企業也需有策略地出海,包括產業鏈合作出海,分散布局以及進行多樣化地投資,來應對多變地國際環境。
會議通知:海外投資分析與建議,即將于2024年9月5-6日在江蘇南京舉辦“2024年光伏新時代論壇“上,相關專家將就此詳細分析。報名咨詢:153 1319 966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